7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场景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也正式揭牌成立,未来该中心将推动场景资源开放和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打通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注入更多动能。
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代表也在本次大会上针对机器人的发展、场景拓展展开探讨,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联席会长、澳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会长陈俊龙在大会上提到,目前机器人“身体”和“大脑”都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但有技术瓶颈也是好事,投资者能因此埋伏到真正性感的投资机会。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信息平台上线
据悉,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指导,由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办、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承办,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广州天河科创聚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支持。大会以“数智赋能·场景驱动——商·融”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界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场景创新实践。
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也正式揭牌成立。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
目前,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上线了“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信息、技术成果、解决方案、应用场景、行业需求、产业政策等多方面资源,为行业企业提供政策匹配、报告生成、项目链接等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全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优化升级。
未来,该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将依托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设立的专业化平台,将中心办公室设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推动场景资源开放和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打通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与产业落地的全链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注入更多动能。
南都记者关注到,此前,广东省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系统性地构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支柱。
其中,《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动,并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关键领域拓展应用;《广东省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行动方案》则聚焦于应用落地,提出建设100个标杆场景、孵化1000项解决方案,并配套“容错免责机制”为先行先试提供制度保障;《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则聚焦于制度创新与湾区协同,依托前海、南沙、横琴试点“监管沙盒2.0”,旨在突破数据跨境、高等级自动驾驶等法规限制,为技术的集成应用扫清障碍。
机器人应用场景和技术瓶颈仍有待突破
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联席会长、澳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会长陈俊龙教授在会上作《大小模型融合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探讨》主题演讲。陈俊龙认为,目前机器人还主要应用于仓库、物流分拣、区域巡检上面,下一步将慢慢渗透到教培、商业服务,最后才会走向家庭。机器人应用场景越多,越有相关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的场景非常重要,场景决定了机器人应用是否能上量。
场景与机器人的行业应用覆盖过程也息息相关。在行业切入方面,陈俊龙提到,人形机器人的第一个应用切入点应该处于制造业,这个领域场景成熟、需求明确、操作精度要求较低,目前汽车业的装配、喷漆、焊接和冲压程序都已被机器取代,但目前全球制造业自动化率仅在20%左右。制造业有进展后,人形机器人才会向服务业开拓商业化,这个领域对语言和视觉大模型的要求很高;最后才会走向千家万户、进入家庭。
陈俊龙还提到,目前机器人“身体”和“大脑”都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以“身体”为例,比如人的手有27个自由度,而业界做的比较好的特斯拉三代Optimus也只有22个自由度,行业内自由度普遍在10-20个。自由度低会让机器人无法完成很多动作,还会让机器人的控制能力变差。但陈俊龙强调,有技术瓶颈也是好事,投资者能因此埋伏到真正“性感”的投资机会。
陈俊龙认为,目前有机会的领域在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AI与软件技术提供商和整机制造商与应用场景拓展者这三大方向。其中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壁垒高、确定性强,AI与软件技术提供商是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整机制造商与应用场景拓展者虽相对来说处于行业发展早期,但具备爆发潜力,未来在家政、医疗和安防等行业大有可为。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