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临床研究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大会在深举办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7-12 20:51

百姓最关心的健康大事,正迎来临床研究的“湾区答案”。7月12日,一场汇聚了全球顶尖医学专家的盛会——“临床试验系列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大会”在深圳市光明区开幕。大会由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简称中山七院)、深圳医学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联合承办,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之一《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主编团队也来到现场。大会核心目标很实在:让医学研究的新发现,能更快、更安全地变成医生手里治病救人的真本事,最终让咱老百姓受益。

图片

图片


国际专家“把脉”,求解看大病难题

癌症、心梗脑梗、罕见病……这些威胁健康的“大敌”怎么对付?大会请来 “医学天团”,包括全球顶尖期刊主编、中外院士等数十位大咖。大会执行主席、英国医学科学院高昉院士点出关键:“粤港澳大湾区有独特优势。我们探索的新模式,不光服务本地百姓,还能为世界提供高效协作的‘中国智慧’。”专家们现场分享了不少“硬货”:比如设计临床试验的“妙招”,能更快找到好疗法;在基因治疗上取得突破,给原本“无药可医”的罕见病家庭带来新希望。讨论的核心始终围绕“如何实实在在地提升治病救人的能力”。

湾区联手“提速”,好疗法不再遥远

看病盼新疗法新药,最怕等太久。此次大会重点谋划一件事:怎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加强协作、优化流程,让真正有效的诊疗新方法,能在大湾区“跑”得更快,更快用到患者身上?大会主席、深圳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涂欢阐述道:“在光明科学城战略布局下,我们协同优质区域医疗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闭环,最终让患者成为最大受益者。”

深圳医学科学院粤港澳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李镒冲教授强调:“在深港‘一中心一所’架构下,中心推动跨境伦理互认与数据流通机制,打造大湾区临床试验新生态。”

顶刊主编“支招”,提升临床研究国际影响力

医学临床研究如何更上一层楼,更好解决实际问题?大会特别邀请到JAMA主编Dr. Kirsten Bibbins-Domingo分享宝贵经验。从如何找准研究题目、规范做试验,到写好论文,她从多个角度为提升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指导。她说:“优秀的研究选题往往源自临床医生的实践洞察,因为他们最了解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其次,高效的科研团队能够实现知识互补与质量把控。最后,研究者需要准确把握期刊的学术定位,并掌握科学叙事的写作技巧。”中山七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袁金秋研究员也表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医学数据合作共享,可以快速提高中国临床研究在全球的影响力。”

聚焦百姓健康诉求,优化诊疗全链条

大会紧密围绕百姓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交流了在肿瘤治疗领域,如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的精准治疗与微创手术新进展的心得,旨在提升疗效与患者生存质量;优化了心脑血管急症如脑卒中的抢救流程,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探索了扩大低剂量CT肺癌筛查等早筛早防策略;并研究了限时饮食干预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管理方案,用更简便的方法守护大众健康。大会执行主席、中山七院副院长张常华教授表示:“所有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患者看病更及时、治疗更精准、预后更理想。”

作为大会的主要发起者和承办方之一,中山七院充分展现了其“科研为民”的宗旨与实力。大会主席、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吃出,“研究必须源于临床难题,成果最终要造福患者。我们打造的平台,核心使命就是加速实验室发现向病床旁新疗法新技术的转化,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这家扎根深圳的研究型教学医院,正系统构建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汇聚了包括两大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以及七大面向重大疾病的研究中心等顶尖平台。凝聚80余位海内外科研精英,承担百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其核心目标始终是将新技术新药高效应用于临床,让患者切实受益。中山七院去年获评“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由何裕隆、张常华、陈恒星团队主导的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研究在Nature发表论文,并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近年来,医院医教研全面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临床科研融合与成果转化。

这场在深圳举行的国际医学盛会,是大湾区打造医学创新高地、服务人民健康的标志性事件。汇聚全球智慧,探索协同创新,最终目标清晰而温暖:让医学突破更快转化为治病良方,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显著提升救治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用“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扎实科研,守护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 张仰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