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深圳湾畔,从科技园到后海,从留仙洞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在深圳南山这片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条无形却极具生命力的“走廊” 密集生长着中国最具活力的独角兽企业集群,正持续改写全球创新版图。
通过梳理胡润研究院从2020年至今的相关数据,南都发现这条“独角兽走廊” 已经连续6年贡献深圳超50% 的独角兽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全球独角兽榜》,2020年南山区上榜企业达到12家,占比达全市的60%,2025 年仍以19家上榜企业保持“断崖式领先”。但“独角兽走廊”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数量的堆砌:它是地理空间的聚合,是产业生态的联动,更是创新基因的延续,从金融科技到机器人,从半导体到新能源,从消费新零售到跨境出海,这里构建了一套“既有参天大树,又有灌木丛林,更有幼苗破土”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了中国创新经济最生动的成长样本之一。
南都记者梳理了2020年至2025年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中南山区独角兽企业数据。
核心产业持续领跑新兴赛道强势崛起,南山独角兽数量“断崖式领先”
这条“独角兽走廊” 的诞生起点,或许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科技园的建立,2008年,南山区提出要打造以“西丽大学城、深圳湾高新区和大沙河创新走廊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核心区”,而这也成为这条走廊的最初形态。如今,这条北起留仙洞总部基地,南至深圳湾口岸,西抵大沙河创新走廊,东接后海金融总部的走廊,完成了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过程创新链覆盖,成为了深圳乃至于全国企业创新与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
纵观南山独角兽的行业图谱,呈现出 “核心产业稳如磐石,新兴赛道多点爆发” 的动态平衡。从行业分布特点来看,南山区早期独角兽企业以金融科技、机器人、物流为主,后期逐步纳入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航天等,2025年覆盖行业达15个以上,体现南山区在硬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的全面布局。同时,企业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虽数量波动,但始终有代表性企业,如行云集团、Patpat等。
金融科技、机器人、物流三大领域常年保持 2-3 家独角兽企业,且头部企业估值稳定在千亿级,构成南山独角兽的 “压舱石”。以微众银行为例,连续多年稳居榜单前列,是南山区最稳定的核心行业之一,且企业价值规模大,估值达2000亿元以上。物流行业常年维持2至3家企业,丰巢科技、顺丰快运等企业持续上榜,2023年后货拉拉加入,行业地位稳固,价值稳步增长。在机器人行业,大疆和优必选长期占据席位,虽部分年份排名有波动,但始终是南山区的标志性行业。
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行业逐步崛起,扩容明显。在半导体行业方面,2021年上榜独角兽企业仅有嘉立创1家,2023年后快速扩容,航顺芯片、云英谷、云豹智能等独角兽企业陆续加入,2024年达6家,成为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2025年仍保持2家核心企业。人工智能行业的独角兽,从2020年奥比中光1家,逐步新增元戎启行、云天励飞、元象唯思等,2025年稳定在3-4家,覆盖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新能源已成为独角兽公司的重要阵地之一,2024年正浩创新首次上榜,2025年持续在列,成为新增核心行业,体现南山区在绿色科技领域的突破。
消费与新零售行业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每年维持在2至4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阵容,且涵盖食品饮料(喜茶)、线下零售(KK集团)、快消品(蕉下)、消费电子(坚果投影)等多个细分领域,覆盖消费场景广泛,线上线下融合特征明显,反映消费市场的活力以及细分品类的增长潜力。值得一提的是,南山区消费与新零售企业与当地科技、物流等产业形成联动,如消费品企业借助本地供应链优势,新零售企业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运营效率,体现区域产业生态对消费与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事实上,走廊内独角兽企业的“断崖式领先”绝非偶然的资源堆砌,而是一套“要素集聚—协同互动—生态自循环”的完整体系,作为中国新硅谷的南山,创新要素密度之高在国内几乎无出其右,2024年,南山全社会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加,占GDP比重达7.66%,接近全国平均水平3倍,南山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连续7年居全国百强区榜首,这种密度产生的 “场效应”,让人才、资本、技术的匹配效率呈几何级提升,为独角兽的培育与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养分。
“幼苗有呵护、成树有空间、老树能新芽”,构建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深圳南山 “独角兽走廊”的产业布局,恰似一条精心编织的 “生态链”,核心企业与新兴产业的动态平衡,让走廊始终保持创新活力。事实上,走廊内独角兽的持续涌现,并非“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构建了覆盖 “培育期—爆发期—稳定期”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不同阶段的企业能获得与其需求匹配的资源支持,形成 “幼苗有呵护、成树有空间、老树能新芽”的梯度格局。
通过多维度分析企业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走廊内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出“培育-稳定-爆发”的全生命周期特征。
从“0-1”自南山区本土培育的独角兽企业聚焦硬科技和新兴赛道,体现创新活力;从“1-100”进入爆发阶段的独角兽企业多分布在消费、新零售、半导体等领域,依托市场需求快速扩张;而在100之后的独角兽企业则以金融科技、机器人等核心行业为主,凭借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进入稳定期,三者共同构成南山区独角兽生态的梯度发展格局。
头部企业价值规模大且稳定,比如,金融科技领域的微众银行是深圳独角兽企业的“常胜将军”,发展势力迅猛且稳定,连续六年位居中国独角兽企业十大榜单,曾连续三年跻身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行列,目前估值超2400亿元人民币。
腰部企业价值稳步增长,如消费与新零售领域的KK集团从2020年7亿元增长至2025年220亿元,蕉下2022年以200亿元价值新增上榜后,2025年保持220亿元,体现出细分品类的市场韧性。
人工智能领域的元象唯思堪称南山区独角兽企业中的“小猎豹”,元象唯思成立于2021年,仅用不到2年的时间便跃入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实现估值从0到100的迅猛飞跃,目前估值达130亿元,生动展现着“南山速度”“深圳速度”。
而企业服务领域的小鹅通、半导体领域的云英谷则稳扎稳打,迈好发展的每一步。小鹅通自2021年连续5年上榜全球独角兽榜单,估值平均每年增长2个亿,云英谷则于2022年连续3年上榜,估值平均每年增长5个亿,实现企业稳中求进。
深圳“独角兽走廊” :从“偶然”孕育到“必然”涌现
从喜茶到蕉下,从坚果投影到大疆无人机,在南山,“独角兽”的影响力不再只局限在高科技领域,更已渗透到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的点滴,从“金融科技兽”到“电子商务兽”,从“半导体兽”到“人工智能兽”,从“零售(消费品)兽”到“企业服务兽”在南山的这条独角兽走廊内,不仅有高调蝉联中国十大独角兽的微众银行与大疆,也有一众低调深耕海外的“出海神兽”。
“独角兽走廊” 的持续领跑并非偶然。它的成功并非简单地“政策堆砌”或“资本催熟”,而是“地理集聚+产业协同+生态韧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条走廊的价值,早已超越“独角兽”数量增加本身——它证明了一个区域的创新活力,不在于单一产业的 “独大”,而在于多元业态的 “共生”;不在于短期的 “爆发式增长”,而在于长期的 “可持续迭代”。从空间维度看,走廊的“密度”创造了创新的可能,在这条短短数十公里的廊道内,创新要素高度集聚,让人才、技术、资本的匹配效率呈几何级提升,这种 “物理接近性” 是远程协作无法替代的;从产业维度看,走廊的 “协同” 放大了创新的价值,核心产业与新兴赛道互补,上游与下游联动,让每个企业都能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时间维度看,走廊的 “韧性”保障了创新的持续,从培育期到稳定期的梯度体系,让创新不会因个别企业的波动而中断。
如今,这条 “独角兽走廊”仍在延伸:西向大沙河沿岸拓展,东向深圳湾填海区延伸,更多的实验室、孵化器、总部基地正在建设,它的培育能力还在不断增强。它的未来,不仅是独角兽数量的增长,更是生态韧性的增强——当创新要素能在走廊内自由流动,产业之间能高效协同,企业生命周期能被精准赋能,“独角兽”的涌现便会从“偶然”成为“必然”,而这条走廊也不再只是独角兽的“培育基地”,更是全球创新生态的 “进化范本”。
统筹:陈紫嫣
采写:南都记者 陈紫嫣 林敏儿 实习生 何昕怡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