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贸链全球 共享粮安”为主题,汇聚了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兴乾、WTO副总干事波冈、FAO首席经济学家库伦等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代表,共同交流探讨全球农业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举措。会议还发布了《202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等重要成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出席会议并致辞。
“媒体 +”:为农产品出口“金镶玉”
会议上,广东南方农村报总经理张璐作了题为《“媒体+”助力广东农产品出口实践的经验与思考》的主题发言。“出口农产品是‘金’,文化是‘玉’,媒体+助力农产品就是‘金镶玉’,媒体和产业双向赋能,实现价值双提升。”张璐的“金镶玉”说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许。
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主题发言中,张璐介绍了广东在全国首个推出的“媒体+”系统性、常态化工作机制——《“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个行动方案旨在指导媒体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品牌建设领域发挥公信力及智库、传播、创意等功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2020年,广东创建了全国唯一集聚媒体资源、文化资源,以培训指导、产销对接、创意传播等一系列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广东省乡村振兴文化服务产业园(农产品品牌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努力通过“媒体+”组合套餐,实现农产品在物质价值基础上的文化增值。
“媒体+”让“荔枝花旦”唱着歌跳着舞走向世界
依托品牌文化产业园,在“媒体+”的作用下,自2021年开始,广东连续五年开展“喊全球吃广东荔枝”活动,先后赴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介。今年,荔枝出口德国,每斤荔枝卖到110多元;在阿联酋迪拜的一家华人超市里,800公斤左右的荔枝,两天之内销售一空……
“广东荔枝号”飞机首航(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广东荔枝走出国门,不仅实现了价值跃升,还不断倒逼产业升级。在产区,汕头雷岭镇连续22年将荔枝远销北美,田头价普遍高出周边20%以上。同样种植最传统的黑叶荔枝,当地在出口标准的倒逼下,一直保持更高的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出口不仅是市场的拓展,更是价值的转换器,让“优质”与“优价”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广东荔枝出口龙头企业中荔集团的出口品牌是“荔枝花旦”,中荔董事长陈耀华说:“荔枝花旦”是“唱着歌跳着舞”走向世界的,“会唱歌会跳舞”的荔枝,与“不会唱歌不会跳舞”的荔枝价值完全不一样。
“媒体+”模式为农产品出口开拓了全新思路
广东“媒体+”助力农产品出口实践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可。与会专家认为,这一模式将媒体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为农产品赋予更高附加值,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参会企业代表表示,广东“媒体+”赋能农产品的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媒体+农业”发展路径,推动农产品出口迈向新台阶。
国联水产集团董事长李忠认为,广东首创的“媒体+”模式为农产品出口开拓了全新思路。通过媒体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更切实畅通了农产品出海航道。在拓展市场过程中,品牌的文化内涵与传播推广至关重要。广东“媒体+”对品牌文化的挖掘塑造,以及通过多元渠道进行全球推广的方式,为国联及其他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这一模式能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助力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对整个农产品出口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
澳洲华侨企业家赵春柳也对广东“媒体+”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在海外市场,中国农产品想要站稳脚跟,除了品质过硬,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同样关键。“媒体+文化”价值共创,“媒体+产业”深度融合,“媒体+品牌”转化增效,媒体引领开展创意传播营销,让海外消费者对农产品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与认同,不仅为农产品破圈出彩提供了助力,还将为农业国际贸易注入新动能。华侨企业家们希望能将“媒体+”模式引入更多中国农产品的海外推广中,促进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中外农业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会议主办方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负责人表示,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国际物流成本剧烈波动,中国农产品出口既要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下行压力,又要在危机中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创新农业贸易促进的思路打法、抓准时机方面,广东省特色鲜明成绩突出,“12221”市场营销体系已成为实现产销两旺、品牌打造、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吉粤省际合作新模式将共享的理念运用到农产品营销中,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为补充。广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未来期待广东继续探索“媒体+”等贸易促进手段,为我国优质特色农产品扬帆出海蹚出新路子。
来源:央广网
编辑:易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