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基层执法四大痛点 民治街道创新“随队案审”模式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7-16 17:02
图片

南都讯 记者张小玲 通讯员 黄智颖 伍霓虹  为切实解决基层执法面临的“办案难、推进慢、审核弱、程序松”等痛点,今年以来,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大胆创新,推出“随队案审”工作模式,将法制审核与指导前移至执法一线,显著提升了执法规范性和办案效率,赢得市民更多理解与支持。

行政执法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关乎群众对政府与法治的信心。传统的执法模式往往是“事后审查”,案件办理与法制审核存在一定脱节。民治街道打破这一局限,组建由法制骨干和驻队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直接“随队作战”,深度嵌入执法现场。这支“法律智囊团”在执法过程中实时提供指导,协助队员规范证据固定、完善文书制作、及时纠正程序瑕疵,确保案件从立案之初就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新模式的核心是早参与、早指导、早纠错”,民治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介绍道,“法制人员与律师不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全程伴随执法队员,在办案现场提供精准的法律支持和程序把关,大大降低了案件瑕疵率,也提升了执法队伍的规范意识。”

“随队案审”不仅是“嵌入式”指导,更是“全方位”练兵。专业团队围绕“查问题、补短板、强实战”的主线,对案件进行一案一审、多维度剖析,从违法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到执法程序等各个环节查找共性问题。这些问题被梳理成清单,成为精准化培训课程的“活教材”。通过邀请专业人员结合法规与实战案例开展互动式培训、深入剖析,有效提升了执法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和实战能力。同时,法制人员深入一线精准定位执法难点,通过实务培训、制作执法清单、发送提醒函等措施,引导执法人员养成“边办案、边自查、边整改”的习惯,推动执法队伍从“被动纠错”向“主动规范”转变。

更让市民感受到变化的是执法过程中的“温度”。在执法现场,“法制人员+驻队律师”团队积极开展“互动式”精准普法。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结合典型案例剖析违法事实和后果,将法律知识从文本带入群众生活。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他们更注重柔性劝导,充分尊重群众合理诉求,引导当事人主动认识错误、落实整改。

 “以前觉得执法就是开罚单,现在感觉他们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法律依据是什么,也愿意听我们的难处,帮我们想办法整改。”一位曾接受劝导的商户表示,“这样沟通起来顺心多了。”

民治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随队指导+案件审查+专题授课”的全链条执法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新领域案件办案难题,加速了案件办理流程,显著提升了执法监管和处罚办案的质量与效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次执法都成为一次生动的普法实践,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有效化解了执法对立情绪,提升了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度与配合度,实现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让城市管理更具法治温度,进一步筑牢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