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首部以莞香为题材的原创新编粤剧《最是女儿香》在广州大剧院震撼首演。这部岭南风韵十足的文艺精品,以粤剧这一岭南戏曲艺术为载体,莞香(女儿香)为脉络,在六世追寻的叙事框架中,铺展跨越千年的儿女情长,交织家国天下的壮阔情怀,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融合岭南戏曲艺术与莞香文化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莞邑文化根脉的深情追溯、对岭南文化魅力的精彩呈现,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时代弘扬。
该剧是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广东粤剧院、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寮步镇人民政府联合出品。7月16日至17日在广州大剧院连演2场,接下来还将到东莞、江门等地巡演。
“香”牵双遗:将“莞香故事”搬上戏曲舞台
莞香、粤剧、水袖轻扬、六个时代的风华绝代……当极具岭南韵味的音乐、唱腔、舞美在舞台上呈现时,观众被粤剧《最是女儿香》呈现的中式审美所倾倒。粤剧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莞香是国家级非遗,《最是女儿香》从题材到体裁,成为“非遗+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粤剧《最是女儿香》是一个有关莞香的爱情故事,讲述莞儿与长庚在莞香精灵的帮助下,千载追寻,经历了几个时代历史变迁,实现了对爱情的忠贞誓言。故事始于先秦深山,采香人长庚为护香树殒命,少女莞儿殉情血泪凝成香坠。此后千年,两人以“香坠”为信物,在汉、唐、宋、民国和当代的风烟中,每一次相遇都烙印着家国剧变下的悲欢离合。
7月16日当晚,当演出开始尚有近一个小时,不少观众已提前来到广州大剧院,在海报前拍照打卡,与剧中人“莞儿”一起定格“穿越千年”的期待。剧场外的大厅里,来自东莞的莞香文创产品、香道体验,让观众领略到莞香独有的香韵袅袅。根据剧中角色“莞儿”开发的“国潮玩偶”挂件,也让观众感受到本剧衍生的“粤剧+潮玩”的文创产品巧思。观众在观看演出之后,现场观看、了解莞香产品,让舞台艺术精品“看得见、闻得到、带得走”。
作为粤剧界年度焦点之作,《最是女儿香》汇聚国内一流的创作班底。该剧由一级编剧盛和煜执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戏剧导演张曼君担任导演及粤剧改编,青年戏剧导演胡家伟担任粤剧改编和执行导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与一级演员黄春强领衔主演。同时汇聚了舞美设计季乔、杨参,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阳东霖、化妆造型姚钥、阎飞翔,音乐设计陈挥之、形体设计姚晓明、多媒体设计王佳迪等十余位艺术家,联合广东粤剧院青年创作骨干梁妙翠、杨玉华、欧云滔、朱红星、朱建豪、冯嘉宁、陆伟豪等共同参与该剧的创作。
粤剧《最是女儿香》是东莞与广东粤剧院践行“一城一剧一品牌”理念的成果,以粤剧挖掘城市文脉。2022年,以粤歌《最是女儿香》为契机,东莞联合广东粤剧院共同创作推出粤剧《最是女儿香》。自策划立项、创作采风、剧本打磨到最终呈现,《最是女儿香》的创排前后历时三年多。在作品创作初期,为更好地以粤剧诠释“莞香故事”,主创团队多次在东莞采风,了解莞香的种植、制作技艺的保护、文化产业等。
“我们以‘香’为魂,实现了粤剧和莞香双重非遗的匠心融合。同时,这部剧是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也是粤剧回应时代的艺术表达。它让千年莞香故事走上当代舞台,展现莞香文化的新活力。”曾小敏说,粤剧《最是女儿香》承载的,不仅是六世追寻,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的自信。“我希望粤剧《最是女儿香》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走进剧场感受粤剧的当代魅力,并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我也期待,粤剧之美与莞香的千年芬芳交融共生,让岭南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承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粤剧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最是女儿香》以粤剧为载体,以莞香为媒介,打造了一部彰显岭南文化根脉、莞邑文化风情的精品舞台艺术。本剧既是对岭南文化根源的深度探寻,也通过“香”与“情”的意象交织,探讨文化传承与人性情感的永恒命题,有力地传播了莞邑文化、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香”载道:全新创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粤剧《最是女儿香》中,张曼君导演秉承“以变为传统”的理念大胆创新,赋予古老艺术崭新活力——她将莞香文化作为情感图腾与时空纽带,通过“穿越剧式浪漫”重构叙事,巧妙融合粤剧程式与当代审美,提炼出引发Z世代共鸣的“东方美学密码”。
舞台运用开合黑幕、动态软屏与投影构建虚实相生的“烟尘往事”,让“香”自由穿梭古今;音乐匠心独具,以主题旋律贯穿,随时代流转融入汉朝号角、盛唐琵琶、宋代古琴等音色,铺就听觉历史轨迹;百套跨越先秦至当代的华服,淬炼成华夏服饰的流动长卷;表演更跨界融合多元艺术形式,在保留粤剧筋骨的同时,绽放出强烈的跨媒介艺术张力。
这些创新元素在舞台上迸发出令人惊叹的视听效果,演出反响热烈。曾小敏说:“年轻人愿意驻足传统,在于我们用古典故事叩击当代情感。粤剧的岭南声腔与音韵独具魅力,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破圈’资本。”
“我们不固守程式,而是用当代视角重构戏曲的假定性美学,让观众沉浸在艺术幻觉中,主动参与叙事。”张曼君坦言,此剧非传统爱情传奇,而是“用戏曲书写的中国文化精神简史”,在虚实交织中展开关于坚守与追寻的文明对话、“小我”与“大爱”的永恒辩证。主创团队打破线性叙事,融入历史事件与文化名人,以“小情侣大事件”结构实现“历史典藏再现”与“现代剧场要求”的融合。这种“非典型戏剧”探索,突破传统戏曲表现边界,彰显粤剧“海纳百川、创新进取”的特质。
粤剧《最是女儿香》独特的叙事与美学呈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持久掌声与深度共鸣,更以其创新的勇气与艺术高度获得了业内外广泛赞誉。
六世“香”缘:呈现岭南极致美学
舞台上,曾小敏与黄春强以跨越六世的“香缘”为纽带,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诠释了千年执念与文化根脉的传承,令观众随剧中人悲欢浮沉,沉浸于“一香一念越千年”的深情画卷。
聚光灯下,粤剧名家曾小敏饰演的“莞儿”及其绽放的风华成为整部剧的灵魂。她饰演的莞儿,经历六世追寻,承载了不同时代下的重压与苦难,是一名时光变迁的见证者。通过巧妙融合“圆、柔、稳”的传统身段与现代形体的流动感,曾小敏将角色的层层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从先秦采香的灵动少女,到西汉寻郎的悲怆妇人,再到民国就义的坚毅战士,淋漓尽致呈现了莞儿从逆来顺受的柔弱,蝶变为自主追寻、敢于抗争的独立女性的历程。
黄春强则以角色差异化塑造见功力,唐代乐工的清秀与沧桑、北宋文人的儒雅与垂暮、民国特工的隐忍皆入木三分。两人在对手戏中,眼神的交错、唱腔的呼应,无不暗藏“重逢即别离”的宿命张力——无论是先秦沉香树下的死生契阔、唐代琵琶弦上的香雾缭绕,还是审讯室的“莞香”暗语交锋、刑场相望的泪光共振,都在他们极具感染力的演绎下,化作“香凝千载、情铸永恒”的动人隐喻。当二人因香坠蓦然回眸,相视一笑中蕴藏的六世释然与永恒笃定,瞬间完成了这个跨越千年的“情感闭环”。
观众被演员的表演感染,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将首演气氛推向最高潮!《最是女儿香》成功首演,观众的掌声里藏着的不仅是对演出的肯定,更是传统与时代碰撞出的温暖火花。
下来,这缕穿越千年的“女儿香”将踏上新的旅程:7月30日、31日登陆东莞玉兰大剧院,8月8日将在江门侨都大剧院上演,与观众共赴一场领略岭南莞邑文化极致美学的盛宴。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罗彦清 通讯员林楷虹
摄影:广东粤剧院 薛才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