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购物方式已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者在享受多元化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消费风险。7月16日,广东省消委会对此发布消费提示。
广东市消委会表示,勿信视觉美化魔术。有些直播间或短视频通过强光、滤镜、特定角度等手段对一些特殊商品(如生鲜食品、珠宝首饰、服装面料等)进行“美化”,使其色泽、质感、尺寸等展示效果更好,以此“欺骗”消费者眼睛。对此,广大消费者通过直播间、短视频购物,特别是购买贵重物品时,不可轻信商品展示效果,可要求主播或商家提供自然光线下、无美颜效果的商品实拍图,全面查看商品详细信息,并提前与商家协商确定实物与展示不一致的售后处理方案。
消费者还应识别低价诱导陷阱。广东省消委会表示,有些主播在介绍时会拿商品原价来进行比较,以突出优惠力度,如宣称“原价399元,直播间仅需99元”等,而所谓的“原价”可能是虚构出来的无实际成交的价格;有些主播在直播间封面或口播中以“1元秒杀”“粉丝福利”等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进入观看,实际目的是为了推销其他高价商品,而低价或福利商品数量极少,消费者一般很难抢到;有些主播在直播间或短视频中会上演与“厂家代表”现场砍价的戏码,并反复强调参与活动数量有限、库存告急、马上涨价等,营造稀缺氛围刺激冲动下单,实际上此类剧情多为预设剧本。消费者在面对低价诱惑时,要保持冷静,建议通过多渠道进行比较,了解同类商品真实价格后再考虑是否购买。
此外,消费者应破除特殊人设套路。广东省消委会表示,有些主播精心打造试用测评的中立人设,博取消费者信任,实际上是以“开箱测评”之名行推荐商品之实,对推荐的商品只展示优点、刻意回避缺陷;有些主播以“支持农民”“助力公益”打造公益人设,过度渲染商品的情感价值;有些明星、知名人士,或是伪装成业内资深人士的主播,主要是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带货,营销过程中往往重利益轻品质,容易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消费者在面对上述带货行为时,应避免陷入主播打造的人设情境,不能单纯凭信任或同情作出购买决策,而应该基于自身真实需求和商品性价比来决定是否购买。
消费者还应警惕直播切片造假。部分不良商家会将知名主播直播推荐商品的画面切片剪辑后作为自家商品的宣传视频,或在商品信息中冠以“某某主播专供”“某某主播推荐”等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其商品与主播推荐的并非同一商品。消费者在面对此类宣传时要注意辨别真伪,查看对比商品外观及规格型号等是否与直播画面展示及主播描述一致,还可要求客服提供主播授权证明,避免上当受骗。
消费者应防范私下交易风险。广东省消委会称,有些主播以加入粉丝群领取优惠为名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非法链接、自建网站或小程序等进行交易。此举脱离平台监管,资金安全与售后维权风险极高,消费者在参与相关优惠活动时,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最终下单的链接是否仍在正规平台或渠道内,如跳转到其他非正规渠道,则应慎重考虑,切莫掉入私下交易的陷阱。
广东省消委会表示,消费者应强化消费维权意识。消费者在通过直播间或短视频购物时,特别是贵重物品,应通过录屏、截图等方式收集证据,包括商品无滤镜展示画面、主页展示低价与实际购买页价格差异、主播价格承诺、砍价/库存紧张话术、抽奖规则等,同时保存好订单明细、付款凭据、聊天记录等证据。
当发现权益受损时,消费者应依法理性维权,可先与商家进行协商,并申请平台介入处理,如协商不成可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也可拨打12345热线电话或者向当地消费者委员会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冯家钜 通讯员 粤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