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飘起咖啡香!汕尾“电力引擎”驱动革命老区产业新生

南方都市报APP • 探粤
原创2025-07-17 10:53

广东汕尾海丰县平东镇,这片著名的革命老区“九龙峒”所在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坐拥海丰古八景之一“南门吊涧”、南门山森林公园等文旅资源,如今更因阵阵咖啡香吸引着八方来客。500亩阿拉比卡咖啡树在汕美湖畔的红壤上蓬勃生长,而在这飘香的咖啡产业背后,是汕尾海丰供电局以电力赋能全产业链,为革命老区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注入强劲动能。

图片

湖畔咖啡种植园所种植的咖啡豆。

咖啡扎根革命老区,开启产业新篇

上世纪50年代,因水库建设,平东镇经历大规模移民。此后,又在桉树种植潮中面临生态与经济发展困境。2001年,台籍商人项明祥来到汕尾,一眼相中平东镇的气候与环境优势,毅然涉足农业领域,开启了在平东镇的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研究与尝试,项明祥发现平东镇年均气温21℃,昼夜温差大,加上汕美湖畔的微气候,红壤中富含矿物质,是阿拉比卡咖啡的理想种植地。2016年,他从台湾古坑引入一批古坑咖啡,虽初期培育未达预期,但他坚持试种。2017-2018年,接连引进黄波旁、云南卡蒂姆等多个品种,在樟树林下混合种植培育,还收集地上自然掉落果实发芽的种苗进行再培育种植。2019年,100%本地种的汕尾咖啡终于培育成功,汕美湖畔咖啡种植基地也应运而生,如今已种下5万多棵阿拉比卡咖啡树。

图片

湖畔咖啡种植园生产的咖啡豆。

项明祥介绍,目前种植基地产出的咖啡豆主要销往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年销量达6000公斤,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供不应求,还通过双墩大队直播间、南网商城等渠道走进千家万户。

电力护航种植环节,筑牢生长根基

为保障咖啡种植环节的用电需求,汕尾海丰供电局大力推进“三线整治”和“整线成片”项目,全面强化乡镇供电网架基础。针对咖啡园自动化灌溉和排水系统,该局优化供电线路布局,保障设备稳定运行。自动化灌溉系统可精准地将水珠均匀洒在每一株咖啡树上,较传统人工灌溉效率提升超5倍,单位面积产量从80公斤跃升至120公斤;一键式排水系统在雨季快速响应,有效避免咖啡树根部积水,成活率从30%提升至80%以上,为咖啡树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片

汕尾海丰供电局平东供电所工作人员对湖畔咖啡种植园专变线路开展测温工作,排查线路安全隐患。

进入加工环节,电力保障更是决定产品品质的核心要素。项明祥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与专属加工厂,团队还钻研将柠檬、凤梨、李子加工成果醋、果酒,再用醋渣和果渣发酵“猫屎咖啡”。针对咖啡豆水洗分级、厌氧发酵、烘焙研磨等工序的特殊用电需求,汕尾海丰供电局为加工企业定制专属供电方案:安装双电源切换装置,确保主线路故障时15秒内备用电源无缝接入;依据设备用电特性设计线路布局,配置专属保护装置;建立“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机制,提供24小时用电监测与应急响应。“烘焙过程对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供电部门的保障让我们的精品咖啡豆品质始终如一。”项明祥对此赞不绝口。

电力助力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汕尾海丰供电局综合服务中心经理曾向荣在担任平东镇双墩村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深度参与“双墩大队”品牌建设。他充分发挥供电部门优势,协调各方资源,助力打造出汕尾市首个以村命名的区域公共品牌。在品牌创建过程中,曾向荣推动完善农产品加工、展销等环节的电力配套设施,保障湖畔咖啡、柠檬膏、麻鸭蛋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用电稳定。此外,他积极协助拓展销售渠道,将电力保障与特色农产品结合进行推广,使得“双墩大队”品牌旗下产品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销售额就突破了175万元。

图片

“双墩大队”直播间进行线上销售平东农特产品。

随着平东镇推进750亩退桉还林工程,发展咖啡等经济作物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汕尾海丰供电局主动对接镇政府,为新建的400立方米冷库、2台热轴烘干机等设施提供专业电力接入服务,优化用电配置方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0%以上。稳定的电力供应使金钻凤梨等农产品保质期延长,带动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从咖啡苗培育到品牌打造,从种植灌溉到加工销售,电力如同精密运转的引擎,驱动着平东镇咖啡产业全链条发展。汕尾海丰供电局以可靠的电网保障、创新的服务模式、深度的产业参与,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电力+特色经济”的鲜活范例,让咖啡醇香与电力动能共同谱写老区发展新篇章。


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通讯员 刘思雨 黄升雄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