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小事”上打通堵点:一家广东医院的空间再造和智能升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7-17 11:57
图片

编者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广东有序开展。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基层 看作风》专题报道,深入一线,走访记录全省各地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生动案例。

远程影像中心连接乡镇医院,后者拍好的CT、X光片实时传输,专家即可审阅并出具诊断报告;候诊通道“堵点”打通后,患者从挂号到完成输液的时间,高峰期缩短至半小时;停车楼的建成,增加了超700个停车位,院内外乱停现象大为好转……

7月中旬,南都、N视频记者来到阳江市人民医院看到,多项惠民利民举措赢得患者的赞许。一名车主体验完存取车辆服务后说:“之前来就诊,经常要花大量时间找停车位,停车楼启用后只要几分钟。”

“现在经常接到12345转来的表扬信。”7月10日,阳江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贵俦向南都、N视频记者感慨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医院带来了新气象,“我们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精准发力,这正是作风之变结出的惠民之果”。

高峰期候诊仅需半小时 

“输液实在等太久了!”“大人小孩挤在一块儿干等,很遭罪!”类似这样的抱怨,阳江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陈连珍此前没少听到。

门诊输液中心等候时间长、环境拥挤,成了患者集中反映的“老大难”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身为党员的陈连珍决定改变工作方式“换位体验”——她将自己设想为普通患者,从踏进输液中心那一刻起,挂号、等候、取药……完完整整把流程走了一遍。 

她告诉南都记者,这一趟下来,输液中心总是“堵人”的症结逐一浮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人流“打结”、信息化手段缺失让流程不够透明、人力调配紧张让效率大打折扣。

摸清了病根,就得开药方,陈连珍立刻牵头行动。

一方面,她提出“空间再造”,将接药窗口和治疗室挪到更合理的外围位置,让患者流动路线更顺畅;另一方面,她建议引入智能叫号系统,让患者心中有数、安心等候。PDA(移动手持终端)核对技术的引入,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护士操作时间。

效果立竿见影——患者从挂号到完成输液的平均等候时间,从过去高峰期动辄一个半小时,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图片

阳江市人民医院的便民服务站。实习生 赖魏楚 摄

南都记者走访时还看到了一个温馨细节: 输液中心里常有小朋友的身影,护理部特意为他们播放《小猪佩奇》等动画片。

这种深入一线、倾听患者心声、立行立改的做法,不仅疏通了输液中心的“堵点”,更为医院改进服务打了一个样板。 

陈连珍和同事听到更多来自患者的呼声,如“我们给卧床老人换尿管换药很不容易”“老人行动不便,从十几楼搬到医院很折腾”……他们意识到,护理服务的提升还需延伸至院墙之外。

为此,阳江市人民医院上线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 该平台主要服务于居家卧床、需要专业护理的老人,特别是身上带有尿管、胃管、气管切开套管,或需要伤口换药、康复护理的患者。

陈连珍向南都记者表示,“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上门模式,为家属打通了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平台运行两年多来,已为近400例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便捷服务,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

她说,医院的目标是将这种便捷、专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持续推广到社区基层,惠及更多家庭。

挂一个号享多学科诊疗服务

在智慧医院的中控显示屏前,阳江市人民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关则想向南都记者介绍,目前医院的心电图诊断网络已覆盖13家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站。“基层医生做完心电图检查,结果瞬间就能上传到市人民医院。这边的专家马上审阅、出报告,并进行技术指导。”

医院的远程影像中心至今已连接8家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医院拍好的CT、X光片等图像,实时传输到市人民医院。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远程审阅、出具诊断报告,确保了基层医疗检查的质量。

“这意味着很多检查在基层就能完成,不用再专门跑市里大医院排长队了。”关则想解释道。

对于危急重症患者而言,这套系统尤为重要。关则想向南都记者说起,阳江阳西县曾有一位车祸重伤患者,情况危急不宜转运,急需手术指导。当地医生通过视频与市人民医院连线,最终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阳江市人民医院还在门诊预约系统中预留了20%的号源,下放到基层医院专家实时连线。“家庭医生或乡村医生发现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患者,可以直接通过系统优先预约。”关则想说道。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这是阳江市人民医院建设智慧医院秉持的原则。

为了避免疑难杂症患者多科室“来回跑”,实现复杂疾病“一站式”就诊。阳江市人民医院还在门诊楼二楼设置了独立的MDT(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室,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实现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可以享受到多学科、跨专业的医疗团队提供的诊疗服务。

图片

阳江市人民医院。受访者供图

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

阳江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贵俦向南都记者感慨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医院带来了新气象,“我们努力将作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精准发力,现在经常接到12345转来的表扬信,这正是作风之变结出的惠民之果”。

就医停车不再“一位难求”

改变不止在诊疗环节。

在阳江市人民医院立体车库旁,一名车主体验完存取车辆服务后说:“之前到医院就诊,经常要花大量时间找停车位,现在启用了停车楼,停车只要几分钟,确实方便了很多。”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楼别有洞天——8层停车架整齐排列,10套智能停车系统与20个出入口高效协同,停车、取车轻松便捷;1台无障碍电梯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道闸收费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消防系统全方位保障运行安全,室外配电、道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停车楼规划了772个停车位,其中750个机械车位、22个地面充电车位,满足了不同车辆停放需求。

图片

阳江市人民医院的立体车库。受访者供图

“车辆正进正出的设计,让车场通行流畅无阻,停好车后从车场西南角可直达门诊、急诊,就医流程大大提速。”阳江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林善文向南都记者说道。

他介绍,作为百年老院,阳江市人民医院日均接诊量高达5000多人次,医院受历史规划条件所限,院内停车位捉襟见肘,原仅有700个车位左右,与庞大的停车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停车供需矛盾一度让医院内外陷入“困局”——院内道路堵成“停车场”,周边主干道违停乱象丛生。

“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医院管理成本,还可能给急救通道‘添堵’,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潜在隐患,同时也严重拖累了医院整体运转效率,让患者就医体验大打折扣。”林善文说道。

2024年,在阳江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局的支持下,阳江市人民医院在医院东侧地段规划,并启动立体机械型智能停车楼建设项目。这座停车楼占地5094.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11.58平方米。

一位新能源车车主从医院离开后说道:“充电桩设置得很贴心,医院为市民办了一件大实事!”

阳江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贵俦总结道,“以患者为中心”并非一句空话,而是一件件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扎实举措。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林诗妍 实习生 赖魏楚 

编辑:韦娟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基层 看作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