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批248万尾黑鲷鱼苗欢腾跃入大海,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区建发集团”)历时六年的“蓝色耕耘”计划——大规模海洋增殖放流活动圆满收官。
六年间,特区建发集团累计向深圳及周边海域科学投放各类水生生物苗种超2.5亿尾(粒),投入资金约6821万元,以实际行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2025年特区建发在珠江口海域增殖放流黑鲷。
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科学增殖放流已成为养护和恢复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湾财获悉,自2020年6月29日启动首次增殖放流以来,特区建发集团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委托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特区建发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连续六年精心组织了58场次科学规范的放流活动,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补偿“深圳方案”。
科学规范,打造放流“新标杆”
为确保每一尾苗种都能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海洋产业公司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规范顶层设计: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技术规范,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经多轮专家论证打磨,创新采用“经济物种与示范物种双轨并进”策略,精选物种,全面提升放流苗种规格,放流区覆盖深圳东西部海域。
强化过程管理:引入权威科研院所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监督。放流前开展海域本底资源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放流后,运用标志放流、岸上渔获物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手段,结合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跟踪监测,及时评估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严控种苗质量:严格执行报批、招标、公证、公示等程序。所有放流种苗均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和专家现场验收,确保种质优良、健康活力,从源头上保障成活率。
双轨并进,效益显著“看得见”
特区建发集团的增殖放流并非简单投放,而是精准施策,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赢”。
“富渔”之路:重点在珠江口、大亚湾等传统渔场、鲷科鱼类产卵场,大规模放流黑鲷、黄鳍鲷、真鲷、花鲈、斑节对虾等7种高经济价值物种,总量超2.2亿尾。科学评估显示,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稳定在1:1.06至1:1.39之间,显著补充了渔业资源,有效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成为助力湾区“蓝色粮仓”建设的坚实力量。
2023年在珠江口海域增殖放流黄鳍鲷。
2022年在大亚湾海域增殖放流波纹巴非蛤。
2021年在大亚湾海域增殖放流真鲷。
2020年在珠江口海域增殖放流斑节对虾。
“连心”之桥:增殖放流活动日益成为连接公众与海洋保护的重要纽带。通过邀请政府代表、企业、市民及志愿者等参与放流实践,配套开展海洋生物科普、生态保护宣传,显著提升了湾区居民关爱海洋、守护家园的生态意识,凝聚了社会共识,更弘扬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化。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护海”之效:在深圳湾、大亚湾等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区,重点投放国家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鲎以及底栖生态修复“能手”缢蛏,总量超2900万粒。持续监测证实,中国鲎的放流为其种群恢复带来了希望;缢蛏的成功定殖则显著改善了放流区域底质的氧化性质,减轻了沉积物中有害的硫化物积累,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了生动范例。
国企担当,绘就湾区“蓝画卷”
六载耕耘,碧海情深。特区建发集团通过持之以恒、科学有序的增殖放流,生动践行了“以鱼养水、以鱼养渔”的生态理念。这不仅是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恢复与补偿,更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力守护,对改善近海沉积物生态环境的积极探索。超过2.5亿尾(粒)的“蓝色生命种子”,在深圳海域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生根发芽,不仅丰富了渔民的“钱袋子”,更擦亮了湾区海洋的“生态底色”,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在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责任与担当,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鉴的“深圳范例”。
来源:特区建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