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正式施行已不足两月,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近期正针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专项调研,焦点直指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及是否与贷款强制绑定等问题。
回溯今年4月,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助贷机构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这意味着助贷平台年化利率压降至24%以下已是趋势。在此背景下,“24%利率+权益服务”模式一度被业内视作利率限制下的转型路径。但该模式推行中,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合规乱象频发,此次监管调研或与此类问题密切相关。
利率红线外的“权益”生意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监管调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24%+权益”模式的运作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内容涵盖当前消费金融公司所提供的权益服务、与助贷平台合作的权益服务模式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位消费金融公司业内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主要调研内容还是围绕会员权益服务的收费政策以及是否与贷款绑定等。”
据了解,“24%+权益”模式的出现,源于助贷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的严格约束。在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需控制在24%以下后,部分助贷机构与消费金融公司为在合规框架内维持盈利空间,逐渐探索出这种“利率+权益”的组合模式。
具体来看,该模式将原本包含在贷款利率中的部分收益,拆分为“不超过24%的年化利率”与“独立定价的权益服务”两部分。其中,权益服务涵盖了从电商平台优惠券、视频网站会员,到信贷咨询服务、还款提醒服务等多种类型。
例如,用户在某助贷平台申请贷款时,除需支付年化24%以内的利息外,还会被推荐购买价格不等的“会员权益包”,声称购买后可提升贷款审批通过率或获得更高的贷款额度。
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道:“当前,金融机构与助贷机构合作主要有固收兜底和分润两种模式。权益类产品在其中成为助贷机构增加营收的方式,因其可借权益之名,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助贷机构布局权益类产品,是因助贷新规限制综合融资成本,为维持利润而为之。监管摸底的消息将在短时间内冲击违规机构,最根本还是利润如何获取,合规头部平台或迎来更多机会,中小平台面临转型难题,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
在监管强化监督的背景下,相关机构需就会员权益的具体内容、收费标准等信息提前向监管部门报备,而这正是本次监管摸底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机构而言,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盈利空间,但运营成本同样不可忽视。目前各家的会员权益收费政策参差不齐,权益资源的配置各不相同,行业内尚未形成标准。”业内人士坦言,“此前已有机构因难以平衡成本与收益,在尝试该模式后选择退出。”
权益捆绑引争议,如何整改?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模式逐渐衍生出诸多争议,这也成为本次监管调研聚焦借款人权益保护的核心原因。
据了解,由于权益服务与贷款审批、额度等核心环节存在隐性关联,不少用户反映在申请过程中遭遇“不买权益就不放贷”“默认勾选权益包”等强制捆绑现象,使得权益服务从“增值选项”异化为“变相加息工具”,这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黑猫投诉网上搜索“贷款 权益”关键词发现,相关投诉超过4万条,有权益购买后无法兑换的、有强制购买会员权益的、还有胡乱扣权益费款的投诉,这些投诉主要可归结为:一是系统默认勾选开通权益服务,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费;二是退费门槛高,要么无法退费,要么退费流程复杂;三是承诺的权益无法兑现,如优惠无法使用、会员服务名不副实等。
不过面对这些争议,也有头部消费金融机构表示:“我们的权益服务均由用户自愿选择,且支持30天无理由随时退款。”
王蓬博进一步分析称:“本次监管进行调研核心触发因素在于权益类产品目前还没有一个执行标准,导致投诉和关注都非常多。没有标准的前提下就会导致乱象丛生,比如捆绑销售、虚假宣传、质价不符等等,还要关注会员权益费是否增加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综合成本是否超24%;一些机构是否借‘24%+权益产品’模式违规向借款人收息费。”
对于整改,难点集中于合规与盈利的平衡问题,王蓬博指出:“若只依靠用户纯自愿开通权益,客户开通率必然较低,难以覆盖高风险客群资金成本,但‘软强绑定’又易致客诉激增,机构布局会员费主要还是为挖掘新盈利点。监管规范治理应该从要求机构加强信息披露、明确权益价值、严禁强制捆绑、简化退费流程等层面入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