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成博士的挖煤小伙,贡献了应对困境的答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7-18 23:24

北京工业大学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词近日在全网刷屏。在致谢文中,作者唐博士自述,高中毕业后没有让父母有太多负担,寒暑假都在打工。他在上海电子厂当车床工,在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在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在晋城煤矿上扛炸药,在鄂尔多斯红庆河煤矿干掘进。

这份打工履历清单,被网友称为“一笔一血、一字一泪”。这个逆袭故事很朴素,却因为真实而格外有力量。

唐博士的升学之路非常坎坷。他来自小山村,12岁开始跟着父亲下小煤窑挖煤,经过两次高考才考上了专科。大学期间,他一边学习,寒暑假在各地打工养活自己、交学费。毕业后,他持续学习,先是专升本,学习地质工程,然后考了研,学习采矿工程,最后还读了博。

或许是因为打工耽误了学业,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做什么都比别人慢一些”。但反过来说,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可以克服生活中的诸多困难。

他的致谢里感谢了很多人。遇到的师长、同学,对他帮助良多。本科室友对他进行了资助,“使我考研时可以不去食堂打工,读研时还送给我人生中第一部手机,现在仅有的两条裤子有一条还是他的”。博士阶段有国家和导师的资助。在文章中,他还感谢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父母、“像一道光照进生命”的女友。

这提醒我们,一些微小的善意和机会,对很多人来说会记一辈子,并且这种善意还会传递下去。但最重要的,他应该感谢自己,所谓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人必先自尊,而后人尊之。

最值得帮助的,永远都是那些不放弃自己的人。生活中,我们常刷到一些视频,一些身处困境中的人,没有放弃,克服困难,努力打拼。这样的人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帮助之心。带着幼儿送外卖的骑手,背着孩子经营烧烤的母亲,都激发了人们的同情,送去很多帮助。

他也是一个颇有文采的人,想必也是一个爱读书之人。致谢文章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开头,颇有勘破苍凉世事的感觉。但最后,又以辛弃疾《贺新郎》名句结尾:“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文章启合之间,一个历经沧桑但仍然充满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正如他所言,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乐观的他,迷茫和焦虑没有任何用处。

美国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提出过一个“精力税”的概念,指出贫困通过持续压力消耗认知资源,使得人们无法自拔。简单地说,一个人疲于应付生活,就没有能力积累资源。从个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像唐博士这样,加倍付出,跳出循环。

现在都在说“寒门难出贵子”,一些人热衷于“躺平”,但唐博士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答案:起点低不代表没希望,路难走不代表走不通。一个普通人可以凭借最朴素的坚持和韧性,付出更大的努力,再加上一点机遇的眷顾,仍然可以为自己蹚出一条路。希望唐博士今后的人生一帆风顺,再创辉煌。□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