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编程机器人进课堂: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教育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5-07-21 17:16

南都讯记者程安 实习生许骞文 通讯员陈迎 刘嘉璇 2025年7月,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蜜蜂实践团延续4年教育帮扶积淀,再度奔赴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及东兴小学,开展“客都智萌计划——人工智能赋能乡土教育创新”项目,团队通过AR/VR、AI动画、编程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手段,助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该项目依托校地共建的“百千万工程”丰顺工作站,创新构建“高校技术下沉+本土师资培育+数字资源再生”三位一体模式,将人工智能与乡土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普惠化。

虚实融合打造沉浸式双模课堂

数智赋能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

实践团聚焦4至6年级学生,以“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理论科普+虚拟实践”融合课程。课堂上,教师通过全息投影构建AR/VR技术认知框架,指导学生规范使用PICO VR设备,学生分组进入虚拟场景,沉浸式学习历史、地理与科学知识。在场景中,学生或是走进敦煌莫高窟,感受文化遗产魅力,或是在虚拟羽毛球场,探索科学运动的奥秘。课堂嵌入AI智能交互功能,实现“疑问—解析—内化”的即时响应,不仅提升青少年的科技素养,也培育其空间建模能力与系统思维。

图片

学生在课上体验PICO VR设备。

为破解乡村科技教育 “外援依赖” 难题,实践团以“能力造血”为目标,设计“理论浸润—创课淬炼—生态反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帮助当地教师掌握VR教学、AI辅助课件制作、编程控制等核心技能。培训后,教师已能运用AI工具采集围龙屋素材制作课件、生成教学案例,成功实现从“技术引入”到“自主造血”的转变,为乡村教育数字化筑牢内生动力。

科技+文化:让客家记忆“活”起来

实践团紧扣“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主题,推动乡土文化与数字深度融合,推出多项创新举措: 

编程机器人演绎客家文化:通过“小客回家”“寻觅客家瑰宝”等任务,引导学生操控机器人沿围龙屋路径行驶、识别梅花图案等文化元素,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客家文化认同。

图片

装置还原了客家生活场景,学生操控编程机器人完成任务。

AI童画激活乡土基因:在“客都童画幻动台”项目中,学生绘制的客家元素画作通过AI生成动态动画,叠加“落英缤纷”“炊烟袅袅”等特效,让客家文化在数字技术中“动起来、活起来”。 

公益先行、红色铸魂 

创新“科技+文化+教育”育人模式

实践团调研发现,丰顺县小学科技教育呈现“高需求、低普及”现状,仅26.98%学生使用过VR/AI设备,60.32%“未见过”,但超过八成 学生“非常期待”VR融入课堂。为此,团队将VR设备带至新世纪广场设立科技公益体验区,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免费感受科技魅力,推动科技教育从“进校园”向“进社区”拓展。

图片

蜜蜂实践团顺利开展VR科普活动。

同时,团队前往李坚真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沉浸式感悟“坚真精神”。结合研学成果,设计《勇敢的小坚真》系列绘本及“红色体能游戏”,推动“科技+文化+教育”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目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与东兴小学共建 “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建立 “学期回访 + 线上指导” 长效机制,未来蜜蜂实践团将持续开发科技课程、文化创意实践等帮扶项目,深耕“百千万工程”,用青春与科技点亮乡村教育的未来。蜜蜂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带来科技工具,更要在孩子们心目中播下自主创新的种子。”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