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组织师生团队,赴“中国龙舟之乡”沙田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聚焦龙舟、莞草、疍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实际挑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实施“芯火传帆·青春护蕾”公益课堂与“芯火燎原·龙舟新生”文化墙绘两大重点项目,旨在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智慧与创新活力。
师生参观沙田疍家文化艺术中心。
师生在沙田完成文化墙绘。
深植文化根脉,强化实践认知
沙田疍家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践首站,为师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窗口。通过系统的实物展陈与场景复原,团队深入学习了疍家先民“以船为家、以渔为业”的独特历史与生存智慧。
作为沙田文化核心的龙舟,其承载的不仅是传统竞技技艺,更是疍家文化中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团队成员不仅聆听了龙舟文化的历史渊源,更亲身参与了划桨、擂鼓等实践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刻体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为后续文化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发挥专业所长,智绘乡村新貌
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是本次实践的核心目标。该校学子充分发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与艺术创造力,选取疍家舟影、摇曳莞草、山水荷花等最具沙田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他们以乡村墙面为载体,以画笔为媒介,通过精心的构图设计和一丝不苟地绘制,将专业技能融入艺术创作。
原本朴素的乡村墙面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蝶变为展现水乡风韵的“露天艺术长廊”,生动讲述着沙田的文化故事。这些主题鲜明的文化墙绘不仅有效提升了村容村貌,更成为吸引村民与游客驻足、传播本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播撒文化火种,培育传承新人
团队化身“文化传承者”,精心打造并实施了“芯火传帆·青春护蕾”青少年公益课堂。聚焦沙田镇青少年群体,团队以芯片为载体将深厚的龙舟精神、精妙的莞草技艺等本土文化精髓,创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沉浸式互动体验与芯片科技小手工制作环节,寓教于乐,有效点燃了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探索热情与文化认同感。
该系列课堂不仅成功实现了文化知识的浸润式传递,更是在青少年心田深植下文化传承的“芯”星之火,为沙田非遗文化的代代相承培育了坚实的新生代守护力量。
科技赋能未来,展望传承新篇
本次社会实践是探索的起点。团队已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将深度融入微电子学科特色,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化传承。计划探索运用传感器技术对龙舟训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提升训练安全性与竞技水平;利用智能LED光影技术,实现文化墙绘的夜间动态展示,打造昼夜皆宜的乡村艺术景观;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复原疍家传统水上生活场景,突破时空限制,使古老文化焕发新生。这些科技赋能方案旨在为莞草编织、疍家歌舞、龙舟文化等非遗项目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青春动能”。
深化育人实效,服务乡村振兴
此次东莞沙田之行,是该学院深化“三色芯工坊”(红色铸魂、蓝色筑基、绿色润心)育人品牌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师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在文化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艺术创作与劳动实践中提升了审美素养与劳动能力,在团队协作中磨炼了意志品质,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
“微电子智慧”与沙田历史文脉的深度融合,展现了青春力量在服务“百千万工程”中的创新活力,共同描绘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共生、赋能岭南水乡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伍曼娜 通讯员 文浩明 许若林 刘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