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随着台风后环境中积水增多、气温回升,蚊虫迎来了高速繁殖的“黄金期”。除了市民比较熟悉的登革热,另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也随之显著升高。
近日,广东省佛山市出现一起由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7月20日,佛山全市已超千例感染,均为轻症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它有什么危害?市民又该如何有效防范?南都“珠海大健事”栏目近日邀请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专家,就相关话题开展了科普。
由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感染后出现高热、剧烈关节痛等症状
据介绍,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导致的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虫媒传染性疾病。该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这两种蚊子也是登革热等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基孔肯雅热在1952年首次暴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基孔肯雅”非洲土语意为“身体弯曲”,因患者关节剧痛而弯腰蜷缩的姿态而得名。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潜伏期为1-12天,通常3-7天时会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具体而言,患者体温可迅速升至39°C以上,持续1-7天后可自行退热;患者剧烈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游走性疼痛,好发于远端关节,如指、趾、腕、踝关节,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发热后2-5天出现皮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表现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结膜充血或出血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该病的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防蚊灭蚊是最核心的防控手段
市民应清理室内外积水、做好个人防护
据悉,基孔肯雅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而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上市,防蚊灭蚊是当前最核心的防控手段。
日常生活中,市民要及时清理室内外各类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断绝蚊虫繁殖场所,同时也要避免在蚊子活跃高峰期(清晨和黄昏)在树荫、草丛、积水处长时间逗留。
市民家中可安装纱窗纱门,睡眠时使用蚊帐;可辅助使用蚊香、电蚊拍或灭蚊灯等。
市民外出还要做好个人防护,着浅色长袖长裤,在外露皮肤及衣物上涂抹有效驱蚊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驱蚊酯IR3535或柠檬桉叶油成分的产品)。
中山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感染病三科主任刘曦提醒,如果市民出现突发高烧、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且近期(12天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美洲或佛山等相关区域,要立即就近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就诊时,市民需尽量穿着长袖衣裤,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降低传播风险;同时,主动向医生详细告知近期的旅行史、居住史及症状出现时间。
“珠海大健事” 栏目出品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曾奎达 韦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