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拿下近亿元大单,买方指向汽车产业,具备国资背景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7-21 22:42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商业化叙事,正由金额屡创新高的订单写就。

7月21日,南都湾财社记者查阅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告看到,港股上市公司优必选(9880.HK)近期中标了一个金额高达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公开的单笔中标金额的新高。

针对此次涉及的机器人以及具体项目情况,优必选相关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以公告内容为准。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披露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该项目中标方是优必选,招标方是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买方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有湖北十堰国资背景的汽车出口综合服务平台,以汽车出口贸易为核心业务。

在此之前,业内另一笔创下纪录的1.24亿元大单,采购方为通信巨头中国移动,中标方则是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其采购的机器人同样将被用于具体业务场景。

从通信巨头到地方国资参与的汽车出口平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订单的买家画像逐渐清晰——带有“国资”背景的战略性采购方,正加入这轮采购潮。这一趋势,也在定义着行业商业化的路径与逻辑。

国资背景买家入局?采购方的新面孔

天眼查信息显示,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出口贸易为核心业务的平台公司,股东包含十堰林安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十堰融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及上海联高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5%、35%和20%。

其中,十堰融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即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国资背景企业此时下场采购,更像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投资。”一位长期关注机器人行业的投资人向记者分析,“与追求短期财务回报的普通市场资本不同,国资有更长的投资视界和风险容忍度,能够在新技术商业化初期,承担民营资本难以承受的高昂试错成本,其目的在于抢占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节点。”

在这位投资人看来,国资的入场还基于几重现实考量。首先,国企掌控着大量结构化、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如电信基站、物流枢纽、能源巡检等,是人形机器人进行大规模测试和迭代的理想“试验田”。

其次,通过大额采购,可以向上游的机器人本体厂商释放明确的需求信号,倒逼并催化国内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与成本下降。最后,这也是对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直接响应和落地。

事实上,此次拿下汽车出口平台的近亿元大单,并非优必选首次进军汽车产业。在此之前,该公司已与多家车企及产业链巨头展开合作。

今年4月,优必选便与东风柳汽签订了一份20台大型双足人形机器人的采购合同,用于汽车总装车间的关键工位。更早前的1月,公司还与制造业巨头富士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在汽车零部件等电子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在具体的产线落地上,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进入领克汽车的成都工厂,与无人叉车等自动化设备协同作业,执行物料搬运、车门质检等任务。此外,公司亦在今年3月宣布,与北汽新能源、奥迪一汽等车企在工业场景达成合作。

交付承诺与盈利考验

大额订单的出现,让机器人厂商们倍感振奋,也让整个产业生态,尤其是在机器人领域布局深厚的深圳,感受到了市场的脉动。

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重镇,深圳已形成一个汇聚了整机、核心零部件与AI大模型企业的“机器人谷”,2024年其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已历史性地突破2000亿元。

“订单是行业的强心剂,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可以进入采购清单的‘商品’。”一位深圳机器人行业从业者向记者表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单笔订单的象征意义,目前可能仍大于它的实际经济效益。行业正在从0到1的阶段,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这些机器人买回去,究竟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以及投资回报周期有多长。”

为了回答“好不好用”这个问题,供应商们正在加速技术迭代。以优必选为例,其近期发布的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实现了业内首创的“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旨在解决工业场景最看重的连续作业问题。同时,公司也对外释放了积极的产能信号,宣称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数百台。

然而,交付承诺的背后,是企业过往业绩与财务状况带来的现实挑战。根据优必选此前发布的2024年财报,其人形机器人业务在该年度的实际交付量仅为10台。同时,公司已连续多年处于亏损状态,其营收增长目前更多依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消费级机器人业务,而非市场寄予厚望的人形机器人主业。

“这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核心矛盾,”上述人士补充道,“一方面,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应用进行军备竞赛,不断发布新技术、新产能规划;另一方面,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尚不明晰的商业模式,让‘自我造血’能力成为所有厂商的共同难题。”

价格与价值的追问也随之而来。据此前公开数据,优必选Walker系列的人形机器人单台售价曾高达近600万元。尽管公司近年已努力降低成本,推出定价29.9万元的“天工行者”等产品,但在宇树科技等竞争对手已将量产人形机器人价格打入10万元区间的背景下,其价格依然不占优势。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平衡服务战略性、高要求的订单,与应对市场化、低成本竞争之间的关系,将是一道严峻的“考题”。

总体来看,国资背景买家的入场,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按下了“快进键”。但长远而言,这些被“选中”的企业能否将这份先发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并最终在完全开放的全球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仍有待时间检验。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