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圈粉”园山居民:吃喝玩乐,一“点”就通

南都N视频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7-22 12:04

清晨七点,家住大康社区的陈姨习惯性点开手机里的“i龙岗”小程序。屏幕上,“中医理疗免费体检”的通知刚更新,她熟练地为自己和老伴预约了两个名额,“以前报名要跑社区,晚了还抢不到,现在躺着就能搞定!”她笑着说。像刷朋友圈一样刷“虚拟社区”,已成为园山街道居民的新日常。

日前,龙岗区园山街道的大康、银荷、保安等6个社区全面上线“i龙岗”虚拟社区小程序,整合停车、托育、医疗、文体等10余项高频生活服务。当数字浪潮涌入基层治理,园山街道给出的答卷是:让冷冰冰的科技,生长出热腾腾的人情味。

舌尖上的社区:一只乳鸽“撬动”居民热情

“抢到就是赚到!”大康社区的居民群里,每周一次的“乳鸽福利”总能引发热烈讨论。大康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链接了本地知名乳鸽店,每周在虚拟社区平台放出20只免费乳鸽名额。一上线,10分钟就抢光。”这招“抓住胃就抓住心”的策略,正是大康社区的流量密码。

图片

大康社区的虚拟社区建设并非止步于“吃”。作为“眼镜小镇”,社区还充分发挥辖区眼镜企业众多的优势,为企业“打call”做宣传。平台专门开设企业展示专区,为商户提供品牌推广渠道,部分眼镜企业还特别推出了199元配镜套餐,给辖区居民带去福利。“眼镜公园党群服务中心共享会议室,周边企业可以免费预约使用。”大康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资源共享模式既解决了小微企业场地短缺问题,也增强了社区与企业的黏性。

图片

更接地气的是“1688选品中心”的接入。这个落户大康的阿里巴巴旗下平台,通过虚拟社区向居民开放工厂直供的平价好物——2元的手持小风扇、百元平替吹风机,让辖区居民直呼“实惠看得见”。

能人当“掌柜”:剪发换积分,服务可循环

“朱师傅,下周我家老人生日,能上门理发吗?”在银荷社区的虚拟社区平台,“贤达能人”服务板块的义剪预约排得满满当当。谁能想到,如今这支随叫随到的义剪队伍,最初竟源于一位师傅的单枪匹马。

“最早就是朱师傅一个人,带着剪刀走街串巷给老人孩子义务剪发。” 银荷社区相关负责人笑着说,后来朱师傅干脆在社区开起“小课堂”,手把手教会了3位居民剪发手艺。学会手艺的居民又主动加入服务,你带一个、我教一双,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到现在的20人。从“一人行善”到“众人接力”,义剪服务不仅没断档,反而从每月一次的集中服务,拓展到如今的“按需上门”,年服务居民超2000人次——这正是社区志愿服务队“造血功能”的生动注脚:不靠外部输血,而是通过技能传承让服务能力自我生长,形成“学会技能→参与服务→带动更多人”的良性循环。

图片

在银荷社区,义剪只是“贤达能人”服务的一个缩影。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一套独特的闭环机制:居民发布需求→能人接单服务→累积积分→兑换物资或服务。这套“服务储蓄”模式,让社区能人从“热心帮忙”变为“价值共创”。“居民有需求,我们就上门。” 社区相关负责人说,“比如陪伴、保洁、心理咨询等服务,都是可以上门的。” 

社区还专门购买了心理咨询服务,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显得尤为必要。“这项服务需求非常多,有的企业经营不善,有的人找不到工作,还有学业压力、中国式内卷,尤其是小朋友这一块。” 

安全,则是银荷的另一张王牌。社区联合警务室新推出的“安全管家”服务,让民警的企业微信直达居民手机。“添加警察好友”成了新潮流——诈骗预警秒推送、户籍材料在线查、安全隐患随手报。一位刚通过线上咨询解决户籍难题的居民感叹:“以前跑派出所至少半天,现在发条微信就搞定!”

空间线上“共享”:会议室、自习室一键预约

在保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会议室、自习室、多媒体室等6个共享空间在虚拟社区全面“上线”。预约界面清晰显示时段和余位,居民陈先生常带孩子来自习:“周末这里安静又凉快,手机约好就能来,再也不用碰运气了。”

活动资源也在云端聚合。非遗漆扇手作、短视频剪辑夜课堂、亲子文化探索、邻里互动集市、亲子音乐沙龙……保安社区的线下活动经虚拟社区招募,参与率飙升。年轻白领李女士在参与“流光溢彩·非遗漆扇”活动后表示:“周末放下手机做手工,治愈又解压!”

图片

“以前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传统,就是线下,有些是通过自己的朋友相互转告。现在通过虚拟社区平台,居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社区资讯。”保安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虚拟社区平台让社区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掌上社区”如何重塑邻里关系

“虚拟社区不是冷冰冰的APP,它重新定义了‘远亲不如近邻’。”大康社区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当乳鸽福利在指尖传递,当义剪积分流转起邻里温情,当共享空间里陌生人变成书友,科技正赋予“社区”二字更温暖的底色。

园山街道的探索揭示了一个趋势:基层治理现代化,未必需要宏大叙事。把一碗汤的距离浓缩进一方屏幕,让服务像外卖一样准时可达——虚拟社区的生命力,恰恰藏在这些“小确幸”里。正如一位居民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留言区写下的:“在这里,我摸到了社区的脉搏。”

未来,更多功能已在路上:大康社区正测试门禁联动系统,银荷社区计划接入蓝天救援队的应急培训。当虚拟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离不开的生活圈”,那句“让服务像刷朋友圈一样自然”的愿景,便不再遥远。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李姗姗 通讯员 刘燕晓

编辑:王河峰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