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龙岗区园山街道,一场基层治理的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随着“i龙岗”虚拟社区小程序在6个社区全面上线,安良、荷坳、西坑等社区通过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打造出一系列特色便民服务项目,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愿景成为现实。
精准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全龄关怀”
“以前去党群服务中心要走20分钟,现在招手就能坐上便民车。”居住在安良社区的肖阿姨对社区新推出的“暖新号”便民服务车赞不绝口。作为首批试点社区,安良社区针对老年群体出行难题,精心设计“安良新村-社康-党群服务中心”循环线路,有效解决居民办事、就医、参与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安良社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们像公交地铁线路规划一样调研居民动线,连每个停靠点遮阳棚的位置都反复推敲。”
“过去发微信群两下就被刷屏,现在置换信息永久可查。”荷坳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的“好物分享”功能,截至6月16日已促成多笔邻里闲置物品交易。该社区将分散的“跳蚤群”升级为标准化平台,未来还将设立线下提货点、线下跳蚤市场,形成交易闭环。
这种精细化思维贯穿各社区服务设计。西坑社区针对暑期“带娃难”,推出“月科学 越有趣”系列实验课,场场爆满;荷坳社区聚焦适老化服务,上线社区“夕阳红”服务中心,吸引长者参与健康讲座等活动。
资源整合:企业爱心与居民需求“双向奔赴”
“没想到20张体验券能带来1000多个关注用户。”安良社区相关负责人提到的“星空乐园”案例成为企业参与社区共建的经典范本。该游乐场通过平台投放20张免费体验券后,吸引了1000余人关注。后续商家主动追加5期合作,前后累计吸引2万余人次关注。这种“企业供资源、社区导流量”的模式正在各社区复制:荷坳社区“宠粉福利”活动联动多家商铺发放无门槛代金券、体验券;安良社区“美好生活节”集结辖区商家提供2000斤免费荔枝。
西坑社区的“暖心工坊”则探索出困弱群体帮扶新路径。78岁的肖阿姨每天都会打开手机里的“i龙岗”小程序查看“暖心工坊”的新订单,这位曾自嘲“吃闲饭”的残障人士,如今通过组装小零件、包装产品等月入近千元,“终于能给孩子分担压力了”的朴素话语,折射出虚拟社区带来的民生温度。
据西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关注到社区内居住着一些失业、残障人士,这类人群往往缺少收入来源,经与街道公服办讨论,2024年底便开始筹备“暖心工坊”这一特色服务,活动通过对接辖区相关企业获取手工外包项目,社区提供场地作“工坊”,社工负责培训和发材料,有需求的居民定期到这里做手工活儿,按件计酬,这不仅让居民获得手工技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其收入问题。
共建共享: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在园山街道,“虚拟社区”正成为凝聚多元主体的纽带。安良社区通过“青苗计划”吸引多名高校大学生参与基层调研,完成的《交通现状分析报告》被转化为多项具体整改措施,直接推动辖区非机动车停放整治。“大学生用专业视角帮我们打开了新思路。”社区工作人员展示着80页的调研报告。
这种共建效应也反哺线下服务。西坑社区将手工坊与碧道行走等团建活动结合,发放实用奖品提升参与感;荷坳社区组织“五老”志愿者、公益机构开设非遗扎染、非遗皮影戏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云端焕发新生;安良社区推出的微心愿征集服务,联动基金完成多个困难家庭帮扶。正如园山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虚拟社区’不是简单的线上移植,而是重构了政府、市场、社会的新型合作关系。”
未来展望:从“便民小程序”到“生活新范式”
随着暑期托班、错峰停车等新功能持续上线,园山街道的“虚拟社区”实践仍在深化。安良社区计划推出的“便民服务周”将整合理发、清洁等生活服务;荷坳社区以“荷坳宠粉”活动为纽带,建立“社区搭台-商户赋能-居民受益”的可持续运作模式,将商户提供的体验服务等资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既为居民提供专属福利,又为商户导流创造商业价值,实现民生服务与商圈活力的双提升;西坑社区则聚焦资源对接,计划扩大手工项目规模。
这场数字化变革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具体而微的改变——独居老人通过手机预约到义诊,双职工家庭在平台抢到暑托名额,失业居民找到居家创收途径......当“指尖上的服务”逐渐成为生活日常,园山街道用实践证明:科技的温度,在于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正如一位社区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不要冰冷的访问量数据,要的是居民真正解决问题的笑脸。”从便民利民的初心出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径,一幅智慧城市与美好生活相融共生的画卷正在园山街道徐徐展开。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李姗姗 通讯员 刘燕晓
编辑:王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