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停车位很平坦,但旁边的通道窄了,不方便轮椅通行。”近日,在体验了珠海某场所的无障碍停车位后,无障碍城市建设社会监督员、珠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会长罗卫国如是说道。场所管理人员记录下罗卫国的反馈,表示将尽快整改。
这是“无障碍城市深调研”的一个真实场景。作为一项由媒体、残疾人组织、检察机关、高校等力量共同推动的大型课题,“深调研”通过调研、宣传、研究等形式,持续探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
自2021年启动以来,“深调研”完整走访超过200个点位、发现1200处问题,推动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连续三年将无障碍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深调研”迈入四周年、《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出台三周年,“有爱无碍”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转化为市民可切身感知的现实。
为无障碍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海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施不断普及。然而,设施被占用、缺失和不标准等问题长期存在,困扰着珠海的特殊群体。
2021年5月,南方都市报、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珠海市检察院、北师港浸大、北师大、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无障碍城市深调研”,力求明确问题根源、寻找解方。
《珠海市无障碍环境蓝皮书》封面。
4个月时间里,40名内地、澳门高校的志愿者走进珠海55个公共场所,对照国家标准测量、体验无障碍设施,并于同年9月发布了《珠海市无障碍环境蓝皮书》,累计梳理出300余处问题。
《蓝皮书》显示,珠海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存在设施缺失、修建不合规范、缺乏管理维护等问题,结合问卷调查、访谈专家学者内容,《蓝皮书》提出,问题的成因在于缺乏强制措施与规章制度、社会整体意识不足,对此可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权责、提高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蓝皮书》为依据,珠海市检察院向多个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珠海市文明办向全市各区、镇街下发整改通知;珠海住建、城管、交通、卫健、文广旅体等部门有序推进整改,《蓝皮书》列出的绝大部分问题得到解决;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着手准备珠海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珠海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被纳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南方都市报“深调研”团队积极参与法案编写,并持续收集社会各界声音,为立法提供意见、建议。
珠海出台全国第二部“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
在“深调研”与社会各界大力推动下,《条例》于2022年7月出台,珠海由此成为全国第二个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的城市。随着2022年12月《条例》正式实施,“无障碍城市建设”的种子,就此在珠海生根发芽。
解决存量问题、控制增量问题
对“深调研”而言,推动立法只是起点。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对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等列出了明确的指标。
在此背景下,“深调研”持续征集群众诉求,组织社会监督员实地走访,以精细化手段明确问题所在,并会同职能部门、检察机关等推进整改,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法规与政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珠海市高新区中山公园的无障碍厕所。
正门拱桥坡度陡峭、无障碍厕所抓杆不达标、咖啡厅缺失低位服务台面……在珠海市高新区中山公园,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曾让不少肢残人士、老人对公园望而却步。2023年,“深调研”在走访中发现上述问题后,结合实际情况,向管养单位提出了优化无障碍路线指引、整改设施等建议,并得到了落实。一位老人评价:“现在公园环境很好,推着轮椅散步也很方便!”
如今,“深调研”的足迹遍布珠海乃至大湾区等地超过200个点位,1200余个问题被发现并逐步解决。
“深调研”举行无障碍城市建设专题培训。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背后往往隐藏着设计、施工阶段对无障碍的忽视。对此,“深调研”面向政府机关、建设单位等举行培训,力求普及法规、标准,从源头遏制问题增量;积极参与《2024年珠海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无障碍设施补缺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制定,推动职能部门重视无障碍城市建设,提升相关决策质量、政策推行效率。
在“深调研”推动下,一套“1+3+N”的工作模式,在珠海逐渐成形:通过政府组织统筹,残疾人联合会、媒体与检察机关主力推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珠海将无障碍城市建设相关主体汇集至统一的工作机制中,让无障碍城市建设从“单打独斗”走向“全民共建”。
让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文明底色
今年以来,在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以及广东省、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指导下,“深调研”课题组联合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北师港浸大等单位开展“无障碍·好设计”“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残障融合儿童青少年摄影”“特殊群体创作计划”联展,这也是全国首次将四项面向特殊群体的展览联袂呈现。
市民参观“残障融合儿童青少年摄影”等展览。
一批展现全国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的展板,与一批由特殊群体创作的手工艺、摄影等作品共同亮相,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市民张先生表示:“看了各地的成果后,感觉全社会应当更加重视无障碍,既是方便残障朋友,也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无障碍的需求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深,无障碍的重要性正得到进一步凸显。对此,“深调研”充分链接各方力量,以宣传、互动、展览、“体验游”等方式,让社会各界理解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发动广大市民成为无障碍事业的支持者、参与者。
“深调研”课题组受邀在北京大学“京港澳台”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分享。
为进一步探索无障碍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深调研”主动总结、梳理实践经验,力求为全国各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珠海经验”。2022年以来,“深调研”课题组持续对法治建设、理念宣传等在无障碍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相关报告入选《珠海法治蓝皮书》、广东省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十八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课题组入选为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战略合作融合发展荣誉伙伴”、受邀在北京大学“京港澳台”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分享,引发广泛关注。
在“深调研”带动下,珠海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四年来,市民对相关概念的知晓率提升至90%,无障碍城市建设正逐渐成为珠海全民的共识与行动。
推动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协同发展
珠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条例》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协同发展”。为发挥媒体、残疾人组织等的积极作用,“深调研”持续深化与港澳地区在无障碍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邀请港澳专家学者参与走访、座谈,促进无障碍城市建设经验的互学互鉴。
“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交流会”现场。
2025年1月,由“深调研”课题组联合北师港浸大、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交流会”在珠海举行。4个小时的会议中,来自珠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的代表,以及国内一批优秀公益项目的代表,针对“构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社会融合与社会创新”等主题展开分享,共谋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路径,现场气氛活跃。
推进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受相关单位邀请,“深调研”参与了多个公共场所的无障碍改造,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对标港澳标准,以“就高不就低”的形式,让改造兼顾更多人群需求。
珠海市金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市政道路盲道延伸至建筑区域内。
在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公园,笔直的盲道从市政道路人行道引出,一路延伸至公园厕所、绘本馆等主要点位,使公园成为全省首批实现“盲道入园”的公园之一;不远处的金湾区政务服务中心,盲道同样被铺进建筑区域,连接着多个大楼的出入口、无障碍电梯。有视障人士评价:“有了这样的设计,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能去的地方也变多了!”
作为广东、珠海与澳门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横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备受瞩目。目前,“深调研”走访了横琴一批公共场所,并对内地、澳门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开展比较研究,力求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无障碍领域的协同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临近,社会各界对无障碍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从推进设施整改,到凝聚社会共识,“深调研”以实践为标尺,丈量着城市文明的边界。展望未来,“深调研”将继续尽己所能,推动“有爱无碍”惠及全民,为国内无障碍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