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新民谣·第三季正式启动!聚焦在地文化,首设高校赛道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7-23 22:05
图片

声动岭南,听见美好!年度大型原创音乐项目——岭南新民谣·第三季再度启程,启动发布会于7月23日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小剧场举行。来自政府部门、文化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音演文娱企业、音乐人及乐队、媒体等逾150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项目启动与原创歌曲征集发布。

本季活动以“声动岭南,听见美好”为主题,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表达,深度挖掘岭南特色人文风物,通过定向邀约与社会征集,推出一批具有地域辨识度、情感共鸣力的原创民谣作品,展现岭南文化特色、精髓与内核,用音乐讲好岭南故事,唱响岭南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首次增设高校赛道,重点发掘校园原创力量,为岭南新民谣注入青春动能。 

新表达,更岭南

聚焦在地文化,推动原创民谣创作热潮

2023年,岭南新民谣以创新之姿启程,让民谣与岭南文化碰撞出惊艳火花。2024年,岭南新民谣·粤语季乘势而上,在粤语歌50周年的节点,回望与传承粤语歌的荣光。两季共集结40余首原创佳作,推选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岭南特色、深受大众喜爱的高质量原创新民谣。

如今,经过两季的锤炼,这一扎根湾区、扎根岭南的文艺品牌再度蓄力启航。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娱乐策划主办,联动头部音乐及视频平台助力歌曲征集与推广,更有数十家文化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音演文娱企业、媒体等携手护航。

图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致辞。

从历史文脉到民俗非遗,从市井生活到都市风情,岭南文化既有古雅底蕴,又具时代气象,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生。活动现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传承岭南文脉、建设文化强省,是时代赋予主流媒体的光荣使命。两年来,《岭南新民谣》集结粤港澳三地优秀音乐原创力量,构建起广东“政府引导、媒体搭台、社会共创”的新型文艺生产机制。新一季活动将重点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新表达,通过高质量原创新民谣写岭南、唱岭南、传播岭南。南方都市报将充分发挥智媒平台+力量,深度联动产业各方伙伴,打造更富年轻活力、更具创意的项目与玩法,有效助力湾区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图片

第三季正式启动,期许再次推动岭南新民谣的创作热潮。

启动环节,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朴红梅,星海音乐厅主任王冬云,南方都市报社副总经理、南都娱乐传媒CEO黄超,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高翔,音乐制作人、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广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方奕,著名词曲作家及制作人林健华共同按下启动按钮,期许新一季再次推动岭南新民谣的创作热潮。

新机制,更青春

首设高校赛道,为年轻创作力搭建“直通车”

启动发布会现场,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亦正式启动。即日起至8月23日,岭南新民谣·第三季面向全社会发出创作邀约,创作者可在南都N视频客户端内搜索“岭南新民谣第三季”跳转至活动页面,点击“我要投稿”上传作品。主办方将组织专业评审团评选出20首优胜作品。优胜作品除了可获得最高2万元/首的创作扶持经费之外,还将形成合辑收录、参与线下展演,并获得主办方与合作平台提供的千万级宣推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征集活动的一大亮点,即首次增设高校赛道。该赛道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征集作品,以此激发校园音乐原创力量,发挥年轻学子的才华与创意,为岭南新民谣注入青春动能。

图片

社会征集高校赛道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的高校赛道。

作为往季亮点的延续,本季还将邀约知名歌手、金牌词曲创作人重磅加盟,联手打造全新歌曲,用音乐助力岭南文化传唱出圈。

图片

音乐人方奕(左二)与太阳之子表演。

图片

哈吉他弹唱《一旧叉烧的独白》。

图片

陈麒旭献唱《西关·心潮涌流》。

作为往季成果的展现,音乐人方奕、太阳之子带来他们为首季岭南新民谣创作的歌曲《记忆》以及新歌《明天》,民谣与多声部男声重唱创新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哈吉他、陈麒旭则献唱岭南新民谣·粤语季的优胜歌曲《一旧叉烧的独白》《西关·心潮涌流》,两首歌皆以真挚情感和独特视角,展现岭南的鲜明特色与美好生活。

图片

现场对第二季十大优胜歌曲进行表彰。

现场还进行了岭南新民谣·粤语季荣誉颁发仪式,对从上一季社会征集中脱颖而出的十大优胜歌曲——《归家》《小故地(Old Haunt)》《关雎》《一旧叉烧的独白》《游记》《旧日火车站》《妈·子》《西关·心潮涌流》《一回》《老火靓汤》进行表彰。

新浪潮,拓边界

专家共议广东流行音乐新发展,

创作应尊重诗意深度思考

新型传播生态重构着大众的听歌习惯,新大众文艺既是万千素人创作者的机遇,也对专业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考验。在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广东流行音乐该如何再攀高峰?圆桌首场论坛上,各界专家学者围绕该话题展开对话与碰撞。

图片

首场圆桌论坛探讨新大众文艺下如何推动广东流行音乐再攀高峰。

从创作角度出发,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词苏虎认为,现在的歌词创作发生了从诗意趋向于直白碎片化表达、流量主导等特征的转变,可能促使作品表面化,缺乏深刻思考,对音乐文学而言可能是一种伤害。同时,他指出当前歌词呈现出的本土与国际化表达相结合的创作方向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对于未来的创作,他提出建议:“一定要尊重诗意,一定要尊重我们的深度思考,一定要让我们的创作与世界接轨。”

“音乐的品类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但我觉得文化的审美还是有高低之分的。”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高翔表示,怎么样在顺应潮流的情况下尽可能推动审美的健康向上发展,是协会一直在进行的思考和实践。他表示,要好好挖掘广东的文化多样性。“流行歌曲要在方言里寻找自己的养分,方言歌也要从流行歌包括民歌、民俗音乐里找到自己的养分,互相拓展彼此的边界。”

青年作曲家、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丁指出,流行音乐的传播要先从各高校开始,这是年轻人的主阵地。如今年轻人的审美认知和音乐艺术教育已与20年前大相径庭。他鼓励要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音乐的深度和前沿,尤其是通过高校的传播,吸引他们了解新时代的岭南音乐新表达。他期望岭南新民谣加大在广东高校的推广,挖掘出更多新一代的广东年轻音乐人,甚至是未来的领军人物。

著名词曲作家及制作人林健华在谈到新人潜质时指出,自己这几年发现在创新维度的人比较少,他希望能找到很有创新性和创意内核的创作者。他表示,过去做歌是以专业的标准来输出一些好内容,现在面对的市场的确受到很多冲击,作为专业人士和媒体机构,更要有推动好作品的坚持和执念。

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评论家李广平亲历了广东流行乐坛的发展变迁,他认为广东音乐人的创作观念转变、从本土题材出发、本土唱片公司对音乐人才的选拔和造星机制是成就过去辉煌的重要因素。如今,他观察到广东的爵士音乐和粤语歌曲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同时指出校园歌曲在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此次岭南新民谣设置高校赛道是一个突破,“希望岭南新民谣能够成为新的广东原创歌曲阵地,能够超越岭南,走向全国。”

新融合,新传承

岭南在地文化创新音乐表达,与时俱进是关键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其独特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音符里、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的音乐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从惠东渔歌、恩平民歌、潮州歌谣等各地特色民歌的演绎与传承,到如何用粤语等广东方言唱响古诗词,一众嘉宾围绕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创新表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图片

第二场圆桌论坛探讨岭南在地文化如何创新音乐新表达。

惠东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惠东渔歌客家山歌业余学校校长廖志涛围绕历史、背景、歌词、情感、唱调等维度,介绍其诞生和发展过程,“渔歌是渔民以往在海上漂泊生活的写照,当时没什么娱乐,只能通过天天唱渔歌,去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如今渔歌经过传承发展,已经被打造成当地一张小的文化名片,多次在各地舞台亮相。最后,他也衷心希望能在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的舞台上听到渔歌的声音,看到渔民与大海的身影。

作为恩平民歌的传承者,江门恩平市第五批非遗(恩平民歌)传承人岑瑞光在大学毕业后就致力于振兴家乡的民歌文化。他与音乐人伙伴一同,在传统民歌中注入现代通俗音乐的元素,作品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他认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重要,尤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更加重视融合新老元素。此外,他还呼吁相关部门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希望从业者坚守初衷,更多新生力量积极加入。

岭南新民谣的“老朋友”、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璁分享她将在地文化与爵士乐相结合的创作初衷,是出于对古诗词和粤语的喜爱以及走向国际市场的目标定位。谈到广东流行音乐再创高峰的话题,她认为广东流行音乐其实仍处于第一梯队,音乐人应静下心来创作,量变产生质变。一首歌能否走红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互联网资讯发达,更要求音乐人不仅从音乐角度思考,还需成为“全媒体”人,相信加上媒体、高校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将会有越来越多好作品诞生。

粤语古诗摇滚唱诗人梁正表示,他以前一度希望利用音乐为自媒体引流,但最终发现“卷不过”,便决定做回自己。他因教小孩用粤语念古诗,而想到了尝试用自己擅长的摇滚音乐唱古诗,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风格。作为创作者,他认为自己无法考虑太多市场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专注于自身擅长的“本我”的东西,保持创作力和激情。

潮州歌谣自由音乐唱作人潮州阿舍则同样提到,为了让小孩学好潮州话,他才创作了潮语童谣。他分享融合在地文化与现代音乐进行创作的感受,认为既要市场化、平民化,也要注重将其“流行音乐化”,以拓展受众群体。他还指出方言歌曲创作者更应该要重视方言在歌曲中的准确表达,避免倒字现象,增强本地听众的认同感。此外,方言歌曲的创作应考虑现代听众的理解和体验,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生活体验进行二次创作,并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导向。


总统筹:贺蓓

统筹:钟欣 林经武 丁慧峰 彭思敏 刘晓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余晓宇 陈泽然 刘益帆 李春花 林经武 丁慧峰 钟欣 王清晨

编辑:陈逸芬 蔡思思 彭思敏 李伟君 李丹 郭慧聪 徐坤伟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朱俊毅 林经武 张驰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视觉统筹:关健明

视觉设计:金国华 罗锐 何欣

实习生:张仪 张莹 文丝丝 冷之行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新民谣·第三季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