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成绩放榜,考生和家长对此期待已久,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令家长们苦不堪言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据南都报道,每年中考升学季,类似的信息“轰炸”都会如期而至。不少家长反映,自从孩子进入初三备考阶段,各种培训机构和学校的推销电话、短信就络绎不绝,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南都就此做了深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环节很多,要堵住漏洞并不容易。
理论上说,只要不主动留下个人信息,后续的麻烦就会少很多,但要完全做到保护好个人信息几乎不可能。比如,在中考这样的特殊时间段,学生和家长经常要和各类教育机构打交道。南都报道提到,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填好中考志愿,经常会参加教育机构发布的在线问卷,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孩子分数等重要信息。另外,机构线下收集个人信息往往也很奏效,在今年中考蹲点报道期间,记者就发现在考点外有地推人员趁机推广,用免费的鲜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长,而条件往往是留下个人信息。
概而论之,家长想要“薅羊毛”,往往就要面临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家长不注意保护才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这种逻辑链条看似说得过去,但要知道,上面提到的各种互动交流都很正常,很多机构开始的时候都是做正经生意,家长也不会想太多,当然更不会允诺个人信息可被滥用。然而,现实却是,机构以看似正当的名义来过度使用个人信息,甚至还可能转卖——如今,社交媒体上公开贩卖信息的帖文随处可见,二道贩子换着花样兜售个人信息,手法极为纯熟。所以,不能将板子打在那些贪小便宜的家长身上,这背后有一个成熟且复杂的产业链。
漏洞还可能存在于其他环节。比如,有家长就认为,学校使用了不少学习和班级管理App、小程序,在注册时需要填写孩子的相关信息。日前,相关部门就发出提醒,个别学校新生注册登记环节采集学生个人、家庭信息,但未同时落实必要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导致部分学生、家长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开。可见,教育领域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很严重也很普遍,机构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或家长的个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保护固然重要,也要结合社会治理,才能解决问题。
如何治理这种乱象?方向大致有二,一是坚决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不像暴力或财产伤害那么直接,导致过去重视不够。近年来打击力度有所加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接下来治理需要常态化,不仅要办理大案要案,也要重视发生在身边的违法犯罪,这样才能形成震慑。
另外就是需要一种便捷且有效的方式去反馈问题。有家长建议,监管部门可以联合通信部门,开通针对教育类骚扰信息的快速举报通道。这其实不仅是家长的愿望,也几乎是所有人所有领域一直期待的。既然教育领域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相对严重,能否在反馈机制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有关部门不妨做一些探索。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