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高考相继落下帷幕,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持续升温。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筹部署,再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家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层层推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政策导向,更是时代命题——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均衡配置?如何推动公益模式从“单向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卓越集团公益基金会以江西寻乌为试验田,探索出一条“授人以渔”的创新之路。
一、教育公益的转型升级:从硬件输血到生态造血
提及教育公益,部分公众的认知仍停留在单纯建造希望小学的阶段。事实上,当代教育公益已实现从单一硬件捐赠向“硬件+软件+生态”立体化模式的转型升级。部分理念走在前沿的社会力量正通过三重维度系统推进教育公平:第一重维度聚焦资源创新供给,引入人工智能课程、社会实践平台等多元内容;第二重维度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如“特区+老区”教研交流体系;第三重维度建立资源调配模式,通过城乡教师结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卓越集团的公益实践恰是这一转型的缩影。在基础建设阶段,以修建学校为核心,同步捐赠直播设备、建设图书馆,切实解决革命老区学生“有学上”的问题;进入条件改善阶段,持续推动图书馆升级、电脑室建设等硬件迭代,保障学生“上好学”的基本需求;当发展进入教育公平深化阶段,卓越则将重心转向课堂变革,通过在新疆喀什、塔县等地引入北师大名师资源、江西寻乌引入“穆传慧审辩式学习体系”等方式,构建“一十百千万工程”,在互联网教育、名师资源对接、教师专业培训、教育管理提升等领域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的公益模式。其中,“寻乌样本”在系统性教育公平生态构建上的探索路径和成果引各界关注。
二、寻乌实践:5C素养驱动的教育生态再造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寻乌县,作为革命老区,虽经多年发展仍面临城乡师资配置不均、教学方法传统等现实挑战。针对这些痛点,2020年起,卓越公益通过设立“卓越魔法直播间”方式打破地理壁垒,构建起多维度的教育公平解决方案:首先从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全县多所中小学安装直播设备,构建“深圳名师云端指导+寻乌教师现场教学”的双师模式,直接覆盖寻乌县4.2万名中小学生。
寻乌“卓越魔法直播间”项目城关小学魔法直播间教室
寻乌“卓越魔法直播间”项目名师示范课
这种创新模式让偏远山区学生也能同步共享深圳特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是设计以赛促教形式,激活内生动力,通过举办“卓越杯”教师授课大赛,建立“竞赛-研讨-提升”的闭环机制。第三步则是进行体系创新,培育核心素养,于2022年9月引入“穆传慧审辩式学习体系”,组建由穆传慧、项阳等教育专家构成的顾问团队。
寻乌“卓越学校”项目穆传慧老师专题讲座
同年12月启动“卓越学校”项目,在两年周期内构建起“一十百千万工程”,围绕“教育公平”核心理念,以“一”个总工作室,“十”个名师工作室——遴选10名骨干教师担任主持人,组建跨学科、跨学段的城乡协同教研团队,“百”名核心成员——经严格选拔组成动态管理的教研梯队,开展涵盖中小学学科的课题研究和课例研讨,“千”名教师辐射——通过送教下乡、示范课等主题活动,带动全县3000余名教师参与审辩式教学实践,“万”名学生受益——项目覆盖城乡中小学学生,100名工作室成员运用审辩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深度思考,各层级以点到面、层叠推进,深度探索5C核心素养(文化理解、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在寻乌的本土化实践。
2024年12月寻乌“卓越学校”项目送教下乡活动
教育影响有直观的一面,在卓越公益教育项目实施后,2025年寻乌县中考成绩创历史最佳,多名学子跻身赣州市前列,特尖生数量远超周边县(市、区),高分段人数大幅增长,其中学科平均分95分以上人数实现翻倍,总分均分和优秀率均有明显提高。整体成绩全面跃升,多学科成绩在赣州全市名列前茅,如初中物理2024学考成绩排名同比2019年在全市20个县市区中排名提升13名,多名同学跻身全市学考前50名。 从项目成果数据上看,寻乌“卓越学校”项目实施期间,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并结下教学教研硕果,累计催生697项教学竞赛荣誉、40篇专业论文发表等。截至2024年底,累计开展活动170余次,涵盖公开课、辩论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直接受益师生超1.1万人,形成65项课题研究成果,上传35节优质课程资源。而从长远的教育影响来看,众多学生的主动质疑习惯明显增强,10个名师工作室也构建、带动起了“工作室+课题+竞赛”的本土化教研生态。寻乌县副县长彭键感慨:“这个项目让教师焕发新生,让学生爱上思考,创造了寻乌教育史上的新辉煌。”
三、公益新生态:从打桩式投入到可持续造血
在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坚守公益初心?卓越集团的公益模式通过“寻乌样本”给出“精准投入,长期深耕”的答案:通过推动寻乌县教育体育局将项目纳入县级管理,预留教学课题申报名额、提供教学竞赛机会,确保成果可持续;构建“深圳-寻乌”常态化教研机制,形成“特区+老区”协同发展模式;激发受助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新”的转变。这种“打桩式”投入模式突破了传统公益受制于资金波动的局限,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寻乌样本揭示的公益哲学已然清晰,当公益从纯粹的物质捐赠转向更多的创新理念赋能,从短期项目转向长效生态,方能真正激活区域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唯有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以公益为桥,连接城乡,以创新为擎,推动公平,企业公益方能更精准、更高效、更可持续。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