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实践队暑期赴韶关乳源,看绿电如何脉动瑶乡

南都N视频APP · 探粤
原创2025-07-28 17:20

近日,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26名学子组成“电脉织南网・绿流兴千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水电之乡”广东韶关乳源实地观摩智能微网建设示范工程,开启了一场融合绿色能源技术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研学之旅。

水电之乡孕藏能源底蕴

韶关乳源,这座镶嵌在南岭山脉中的“过山瑶之乡”,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而且在能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早期筹建的发电厂至今仍在稳定运行,为全省电力系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多类型发电厂的布局,彰显出能源多样化的独特优势。乳源依托瑶族聚居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山区特色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小、密、多、绿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格局。从传统水电到分布式光伏,从微电网示范到电能替代工程,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山区能源革命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篇章。

实践队首站抵达南方电网广东韶关乳源桂头供电所,全面了解“光储直柔” 微电网技术体系。这里的光伏电力优先满足营业厅日常用电需求,盈余电量可存储于储能设备;在电网供电中断时,充电桩能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吸收电动车电能,反向支撑周边居民应急用电。厅内智慧控制面板上,光伏发电量、储能状态、电网交互数据实时刷新。这套近零碳供电示范项目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光储直柔”技术的应用魅力。

图片

实践队观摩桂头供电所光储直柔系统。

绿电图景绘就振兴蓝图

在乳源水源宫一级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现场,新接入的智能监测终端与原有机组无缝衔接。技术人员通过终端反馈的预警信息开展针对性巡检,让山区小水电在区域微电网中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用电高峰时段补充供电缺口,在电网波动时稳定电压频率,为乡村生产生活用电筑牢可靠性根基,让实践队员们见识到传统水电站的 “智慧升级”。

在新会线水光储微电网现场,实践队了解到该项目通过上游的小水电站提供稳定基荷,岸边的光伏阵列根据日照灵活调整出力,两者产生的电力汇入储能站,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按需分配。这种“水光互补”模式,配合台区互联技术,让线路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成为“山区智能电网建设”的生动注脚。

雕子塘村的农产品展示馆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山货,散发着茶叶、香菇的自然香气。队员们与瑶胞围坐交谈。大家说,以前加工茶叶靠烧柴,烟熏火燎还麻烦。现在电网稳了,电动炒茶机方便又干净。话语里的满足,正是对支线型水光储微电网典范的肯定。 

图片

实践队现场了解台区互联技术。

校企同心共话未来担当

实践队还和韶关乳源供电局联合开展“绿电・青春・振兴”主题团日活动。校企青年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在乡村振兴中的乳源实践、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议题畅所欲言。

实践队2 队队长杨源朝分享实践感悟时谈到:“从桂头供电所到雕子塘村,我们切实感受到绿电不仅是技术,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乳源供电局青年代表表示:“我们正在试点‘小水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系统,未来还计划探索与分布式光伏结合的低碳化建设,让清洁能源更好服务烤烟房等特色产业。”

图片

实践队员们参观学习传统水电站的 “智慧升级”。

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改善,从电力人的坚守到瑶胞的笑脸,这趟“绿电之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振”,是电网更稳的“稳”,是产业更旺的“旺”,也是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通讯员 吴世韶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