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到40年代,因大量侨汇而兴建银行、医院、邮局等基础设施,塘口墟发展成为开平市有名的墟市之一;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外迁,最低谷时仅剩“9户人家”,这里成为当地第一批“空心村”;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它又迸发出蓬勃生机,成为“I人E人”扎堆的现代化乡村社区。这就是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墟社区,从繁华到没落,再复生机,它用百年历史讲述了广东乡村发展的新可能。近日,南都记者走进塘口墟,寻找它的发展密码。
塘口墟旧貌换新颜。
2025年7月30日南都报“南都调研”总第792期报道。
村民发掘手艺潜能,自觉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育
7月18日上午,骄阳似火,开平市塘口镇的早稻刚收割完毕,只余下金黄的稻茬,大风刮来淡淡的清香,而晚稻还是绿油油的一片。连绵的田野像色彩斑斓的“海洋”,簇拥着这个以青色、白色和灰色建筑为主色调的古朴小镇。10时许,一辆来自中山市的大巴驶入塘口镇塘口墟广场,数十名大人小孩陆续下车,走进旁边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据了解,今年暑期以来,每天来塘口墟参观、培训的客流量有数千人之多。
塘口镇是开平市著名的侨镇,户籍人口3.1万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8.5万人。塘口墟位于塘口镇的东南,始建于清光绪初年,是塘口镇主要墟市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海外大量侨汇流入,这里建起了医院、剧场、邮局、典当铺,以及茶楼酒馆,成为开平有名的墟市之一。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塘口墟大部分居民或搬到市区,或到外地谋生,成为当地第一批“空心村”之一。随着人口凋零,塘口墟面积日渐缩小到仅有0.13平方公里,至2010年最低谷时,仅剩下9户人家。一位当地居民说,当时的塘口墟“白天空无一人,晚上漆黑一片”。
从曾经的繁华到后来的没落,再到如今的复兴,塘口墟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而故事还得从“仓东计划”说起。2009年,为了探索乡村文化遗产保育发展和社区营造,在仓东村海外后裔和塘口镇、仓东村的支持下,时任五邑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的谭金花在距离塘口墟约两公里的仓东村,启动了她的乌托邦梦想——“仓东计划”。谭金花及其团队认为,仓东村是一座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是探索中国传统乡村保育与活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乡村社区理想之地。
谭金花团队从帮助村民发掘手艺潜能着手,让他们建立文化自豪感,使他们自觉参与保育工作,让本土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复兴。随着项目逐渐深入,村民可以逐步获得就业机会并愿意留在村里,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让访客在村里可以体验到明、清、民国到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元素和活动空间,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感受村民的热情。
“我们在仓东所进行的遗产保育实践,不单是在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更是一种社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改革,我们希望投资者、当地居民和项目参与者,都能理解遗产保护的意义,从而达到多元合作,最后使社区产生真正的活力。”谭金花团队的尝试,不仅得到了塘口镇、开平市和江门市各级政府的长期支持,也获得了国际认可。2015年,仓东教育基地荣获“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
塘口镇仓东村。曾育军 摄影
2014年,90后青年李继津建筑学毕业后来到塘口。一直到2016年,他深度参与了谭金花老师的仓东遗产保育计划,打开了对乡村认知的“窗口”。2016年至2020年,他与越南华侨邓华发起“塘口社区活化计划”,旨在探索以青年介入乡村为视角,以社会企业为发展模式,与地方共生发展,努力推动社区的系统性更新。2020年起,李继津正式运营“乡舍再构建筑设计事务所”,深度参与及影响塘口旧墟的整体活化更新,建构以“青年介入乡建,设计影响乡村”的实践理念。
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碧瑶介绍塘口墟改造的过程。
“‘仓东计划’就像星星之火,它的一个火种落到了塘口墟。”塘口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碧瑶说,受“仓东计划”成功实践的启发,塘口镇政府在做规划前,将塘口墟大部分旧建筑盘下来,由镇政府作为二房东统筹规划,包括塘口墟邮局、银行、粮仓、供销社、卫生院、敬老院等较大规模的旧建筑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进行改造,在建筑外观设计等方面尽量采取比较一致的风格,吸引了全国各地有才华的年轻人。
建筑设计事务所入驻,打造碉楼民宿等10个项目
蓝色门窗,灰色墙壁,“无名营造”的巨幅紫色招牌悬挂在右侧墙壁,引得游客频频驻足。
“这里之前是一个旧粮站。”无名营造社设计总监马禹介绍,2020年接手改造这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粮站时,中间粮仓的半个屋顶已经坍塌。在陆续投入约120万元后,粮站被改造为一个颇具设计感且多元化的建筑空间——前面骑楼一楼是无名营造社和塘口镇潭溪墟咖啡师梁艳芬合伙开的“半分咖啡店”,中间部分设计成上下两层,地下是学术交流空间,地上是可以举行烧烤聚会活动的露天吧,后面一楼是展厅,摆放了无名营造社历年来的各种建筑设计模型,二楼是办公场所。目前在这里上班的有马禹等来自河南、贵州和江苏等省市的七八位同事,以及一些建筑设计专业的实习生。
塘口墟旧粮站被无名营造社改造成为建筑空间。
旧粮站骑楼被改造成“半分咖啡店”。
无名营造社是留学日本的湛江青年陈国栋设立于日本京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为了向人类史上无数的无名工匠致敬,取名“无名”。2017年6月,陈国栋归国,落户于贵州黔东南乡村,和一群关心乡土地域建筑实践的青年建筑师一起经营无名营造社。2020年,塘口镇领导找到陈国栋并邀请他来塘口镇看一看。
无名营造社设计总监马禹讲述当年改造旧粮仓的过程。
陈国栋及其团队看过塘口墟后觉得不错,于2022年建立了无名营造社塘口工作室。“截至目前,我们在塘口镇开展了大约10个项目。”马禹来自河南许昌,2022年来到无名营造社塘口工作室,现在担任设计总监。谈到最具代表性的项目,马禹首先想到的是开平立园附近的里苑·稻香碉楼民宿。无名营造社将这个前面祠堂后面碉楼的建筑,成功改造成为一个精品民宿。
连续举办3届文创设计大赛,2000多“新塘口人”逐梦而来
在无名营造社斜对面,一间名为“黄先生手作”的店铺吸引了许多游客。走进店内,富有生活气息的居民楼、各式各样的开平碉楼,活灵活现。这间店的主人是黄先生手作创始人、微型艺术家黄蔚。今年50岁的黄蔚告诉南都记者,他是湛江人,在广州出生长大,自幼受设计师父亲的影响,从事微型艺术已逾30年,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以及美国展出过。
微型艺术家黄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来塘口开工作室?实际上,我自小就跟随父亲来过塘口好多次,在这里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很喜欢这里的碉楼、骑楼。”黄蔚说,2023年,得知他接到塘口镇的诚挚邀请后,80多岁的父亲颇为激动,支持他一定要在塘口墟开设新工作室。黄蔚开发出碉楼、天下粮仓等微塑作品,深受游客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他的店铺也成为宣传塘口的一个窗口。
黄先生手作店陈列的微塑代表作。曾育军 摄影
在热爱乡村社区的年轻人心中,塘口墟的名字日渐响亮。2023年11月,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开业。作为广东首家先锋书店,它很快就成为塘口传播度最广的网红打卡点,成为许多人的“诗与远方”。5个圆顶的雪白粮仓一字排开,依次命名为“稻仓”“黍仓”“稷仓”“麦仓”“菽仓”,分别对应着诗歌、社科、儿童、艺术等不同类别的书籍和纪念品等,两边分别是高大的全玻璃咖啡馆和形如碉楼的文学钟楼。如今,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已成为塘口镇地标IP,每天吸引着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外景。受访者供图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颇具设计感的内部景象。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每天吸引许多游客打卡。
10余年间,从“仓东计划”到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越来越多年轻人因热爱相聚于此。塘口镇积极开展创新文化活动,打造“圩度生活节”等品牌活动,“七夕等墟”吸引30万人次参与,连续举办3届文创设计大赛,建立“非遗工坊+创客学院”模式,组织开展碉楼营造技艺、开平家宴等非遗传承培训,让200余村民变身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实现文化变现。塘口墟不断聚拢人气,从9户人家的空心村,发展成为如今2000多人的“逐梦地”,其中还有不少港澳青年、华侨新生代在此创业生活,“新塘口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发展碉楼研学等新业态,汇聚各类青年创业人才
塘口墟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扎堆开店、开工作室,也吸引了本地一些达人入驻。
开平人梁永根学的是美术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背着画架到处写生,偶遇一块造型奇特的石头,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走遍祖国的奇石收藏之旅。在得知塘口空间附近有一幢名为“启荣楼”的5层碉楼和居庐及庭院之后,在政府的邀请下,玩石达人梁永根投资约100万元将其加以改造,盘活成为开平古埠奇石馆,每天吸引不少游客打卡。
开平人梁永根在“启荣楼”碉楼办起了奇石馆。
塘口镇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村落”是塘口镇最大的文化IP,大量传统骑楼、碉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延续着祥和安宁的乡村气息,这些独特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居住、创业、办公和旅游。吴碧瑶说,塘口墟的定位是打造粤港澳青年文创小镇,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建立起村民情感认同和价值共识,为治理创新提供精神支撑。这种文化解码、文化转化、文化产业赋能的形态,使传统文化成为联结四类人群的情感纽带,即原乡人通过技艺传承重获尊严感,新乡人通过创意设计获得成就感,归乡人通过文化投资实现价值感,旅乡人通过深度体验产生认同感。
在塘口镇党委、政府层面,通过政策引领,吸引人口回流乡村、鼓励村民自治、激励在地人创业、重视文化建设,几任领导班子始终把文化作为粘合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政策引领、资源整合、示范带动的完整闭环。市场主体方面,“全域共享”理念,创新“文明行为——商业优惠”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碉楼研学、文创开发等新业态,实现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塘口墟的定位是打造粤港澳青年文创小镇。
“如果居民出租民房,我们会提前和他们沟通,尽量让他们租给我们没有的业态,尽量增加业态,而不是重复业态。”吴碧瑶说,目前,塘口墟有1家酒店、4家民宿、9家餐饮、10家以上咖啡店和1个小酒馆,2026年还会有两家民宿陆续开业。
今年,塘口镇有了新的规划——在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发挥挂点联系塘口的优势,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2025年5月,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发布活动在塘口墟乡村振兴培训中心报告厅举行。活动正式对外发布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和招募理念,公布“IE公社”品牌标识和吉祥物,诚意邀请全球“无界创客”到江门创业发展、旅居生活,旨在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关系编织器、粘合剂的作用,有力汇聚青年人才,丰富乡村业态,构建起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新形态。
“IE公社”是一个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I”人指内向人,也代表网络达人;“E”人指外向人,兼指旅游达人。寓意“IE公社”可以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青年创业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
塘口的“圩度生活节”吸引了四面八方许多游客。受访者供图
塘口的“圩度生活节”上游人如织。受访者供图
塘口的“圩度生活节”展现了乡村社区生活的新可能。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江门市委宣传部还在塘口碉楼民宿打造了“无负今日书房”,通过组织新书发布、开展名作赏析、举办“江门读书日”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乡村阅读体验;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文明夜(yeah)集”,“IE引力场”“墟里有戏”等主题活动,打造交流平台,激发青年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构建起‘书院+书房+书吧+社群’的立体文化生态,结合全市各级阵地平台和文化资源,将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送达基层,为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赋能。”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从受“仓东计划”启发开展乡村社区营造、引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等新业态,到如今的“IE公社”无界创客,吴碧瑶认为塘口一直在“升级”:从1.0的旧建筑摸底、2.0的改造基建,如今迈入3.0的“内容创收期”。依托“百千万工程”,当地以文明乡风为纽带,重构社区关系:政府打造人才公寓、食堂,引入奶茶店、咖啡馆、酒吧等业态;发展数字经济、碉楼研学等产业,让创业者“有活干、有钱赚、有友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无论来打卡还是常驻蹲,这里永远为你留盏灯!”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说,通过“IE公社”平台,构建共建共享社区生态,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为乡村振兴“铸魂”,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通过“一根网线连天下”的“无界创客”招募计划,吸引各类青年人才汇聚于江门。
南都调研 总第792期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郭锐川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育军 实习生 梁钰梅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罗忠明(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