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金额感觉开创性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感觉还是有点小惊喜。” 妻子正在怀孕中的陈先生这样看待即将实施的育儿补贴新政。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公布,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为所有三孩及以下家庭提供普惠性育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年满3周岁。这标志着国家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振生育意愿方面再推实质性举措。
根据实施方案,补贴覆盖范围为所有一孩、二孩、三孩家庭。符合条件的婴幼儿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可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提出申请。申请方式以线上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为主,同时保留线下申请渠道,具体发放时间由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
方案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普惠性:对于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且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同样纳入保障范围,可按剩余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
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并非孤立的政策调整,而是一系列鼓励生育、减轻家庭负担措施的最新一环。近年来,生育政策持续优化: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生育;2021年进一步放开三胎;2022年,国家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重点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并着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2024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目标。育儿补贴的落地,被视为构建多层次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关键一步。
年轻家庭反响:认可信号意义 期待后续配套
对于新政,年轻的父母和准父母们反应积极,普遍认可其释放的政策信号。
家有一名七岁孩子、二胎刚满九个月的梁先生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感谢国家拨款资助,能看到国家的决心。”妻子正在怀孕中的陈先生坦言:“补贴金额感觉开创性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感觉还是有点小惊喜。”黄女士则从具体开支角度分析:“这个补贴可以解决孩子每个月纸尿裤的支出。”她同时认为,这代表了国家减轻生育家庭负担的明确意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我相信这个育儿补贴只是一个开端,后面应该还会有更多的配套利好来支持育儿家庭。”
专家解读:转向“投资于人” 促进内循环
中国城市研究专家、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对南都N视频记者说,国家育儿补贴的推出,象征着政策重心正经历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的重要转变,旨在通过为普通人提供更多兜底和保障,提升消费意愿和层次,加速构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
“生育补贴是‘投资于人’的具体体现。”黄汉城分析道,“它可以通过补贴低收入群体来直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他还从人口流动角度阐释了政策效应:“从人口流动规律看,小城市发放生育补贴,其长期受益者实际可能是大城市;而大城市发放补贴,则能更直接地拉动本地消费。”
黄汉城强调,当前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面临人口总量趋于收缩的紧迫压力。因此,这种“投资于人”的政策方向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将是持续性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熠 实习生 冯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