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银消费金融三股东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其中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据半年报显示,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达817.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营业收入达36.81亿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扭亏为盈,为1.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06亿元。
2025上半年业绩回暖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6.81亿元,较2024年中期的35.81亿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1.5亿元,自去年末已实现连续增长,2024年中期,中银消金的净利润亏损了3.06亿元,至2024年末,该公司净利润增长至0.6亿元。
总资产方面也是不断扩张,截至2025年6月末,中银消金资产合计817.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5%。
近几年,中银消金总资产、贷款余额规模保持增长,但营收、净利润增减不一。
2022年至2024年,中银消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58亿元、78.56亿元、75.47亿元,净利润6.32亿元、5.37亿元、0.6亿元。
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金贷款余额784.05亿元,相较于2023年末的719.48亿元,同比上涨8.97%。
中银消金成立于2010年,是我国首批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企查查显示,目前,该公司共有6家股东,分别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2.80%)、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2.07%)、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持股13.44%)、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持股13.23%)、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81%)、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2.64%)。
中银消金狂甩不良资产
中银消金作为持牌消金“老四家”之一,起初以线下业务为主,2024年年报中就曾提到,该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共设17个部门,并在全国设立24家区域中心。
不过伴随宏观环境、业务特性等因素,以线下业务为代表的中银消金、兴业消金等纷纷受到影响。业内人士指出,线下业务运营成本较高,在过去规模扩张过程中,对风险把控不够严格。线下业务中,部分客户资质审核不够精准,加上线下大额贷款往往依赖房子、车辆等大额抵押物。近年来受外部环境影响,部分客户抵押物价值缩水,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不良资产不断积累。
为加快不良资产出清,中银消金加大集中挂牌转让力度。
7月31日,中银消金又在银登网连续披露十余个不良资产包,以披露期数计,当前中银消金2024年的不良资产包已披露至73期(含可能存在因审核流程暂未披露的期数)。
此前5月19日,中银消金一次性上架的20个不良资产包引发行业关注。该公司在银登网分别披露了2025年第1-4期、第7-8期、第19期、第21-29期、第31-32期以及第34-35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不良资产包在首次挂牌后未能成功成交,遭遇流拍后重新挂牌,如:中银消金的第19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为重新挂牌,未偿本息总额433.10万元,重新挂牌起始价调至58万元。
该公司在年报中指出,2024年,公司坚持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把风险防控作为永恒主题,全力以赴克服内外不利因素的挑战,加快推动经营模式战略转型。公司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推动风险管理与内控合规体系建设、加强风险偏好管理及传导、完善风险分析及监测机制。报告期内,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发展趋势稳定。
公布40家合作伙伴
不过,中银消金也在积极探索从传统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转型之路。近日,中银消金官网披露了40家助贷合作机构名单,从名单上看来,除了蚂蚁、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还有头部消金公司等。
具体看,在互联网巨头中,仅京东旗下的公司就有多家:云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宿迁钧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外,名单里还有百度旗下的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合作的消金公司则包括招联消金、马上消费等头部机构,以及小米消金、尚诚消金等腰部公司。
从合作模式来看,与招联消金、小米消金、尚诚消金的合作主要为联合贷模式,而马上消费则主要为其提供科技输出、流量筛选等服务。
此外,在产品定价上,大厂凭借自身优势,在利率下限方面表现突出。例如,蚂蚁旗下蚂蚁智信与中银消金合作的产品定价下限低至3.96%;美团旗下三快小额贷款与重庆两心金诚,合作产品定价下限为5.4%;度小满、抖音、滴滴等,与其合作的产品定价也不超过8%。
当下消费金融行业正经历分化与洗牌,竞争愈发激烈。2025 年上半年中银消金业绩回暖,展现出一定的发展韧性。尽管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仍在,但公司通过加大转让力度、积极推进转型,加强与众多行业头部机构的合作,或许这场“逆势突围”已不再遥远。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