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小区电动车乱停放的治理顽疾和央企收回免费地块的危机,深圳福田华强北玮鹏花园活力小区发扬“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精神”,搭建协商议事平台,毗邻的央企中核集团选择“让”——继续无偿提供地块;小区物管从“不愿管”到主动“担责”——承诺承担红线外停车秩序管理;业委会积极协调居民规范停车。三方各让一步、共担责任,辅以街道“民生微实事”拓宽车棚,最终签订协议,彻底化解了这一困扰居民已久的安全隐患。这个以“互谅互让、共治共享”破解复杂社区难题的鲜活案例,正是华强北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基层治理、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的缩影。传承“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精神,宜居宜商的环境正悄然转化为华强北吸引全球创业者的独特“软实力”。
面对从“中国电子第一街”向“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转型的挑战,华强北正着力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强化全球连接能力。其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展现的深扎根系、活水滋养、胎苗扩散等特性有相似之处,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效率的“湾区红树林创新生态”。
根系深植:精细治理筑牢安居乐创根基
红树林具有纵横交错的发达根系,能在海岸稳稳扎根,抵御风浪侵蚀。针对创业者初期最头疼的缺理想住所、缺场地的痛点,华强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扬“六尺巷精神”,精准施策,为创新创业稳固根基、提升韧性。
华强北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的活力小区,以玮鹏花园为例,这里构建了“街社引领、党支部响应、双小区配合、多方主体联动”的治理格局。梳理八类议事清单,创新“听、辨、劝、借、让、和”和事六步法、“活力三约八指引”等七大机制,邀请党总支书记、层长、物管主任等能人担任“和事佬”,首创“层长制”串联居民自治,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邻里及商居矛盾超200起,投诉量下降35%,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精神内涵,为创业者提供良好舒心的居住环境,让青年人才安居无忧、乐业有为。
7月,辖区内重点建设的5个人才无忧创业小站全部投入使用,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创业空间。免费提供共享工位,设立人才咨询专窗,专员解答企业注册、产业扶持等疑问。2000余平的“小个专”党群服务中心更是设置“4区3中心11站”,通过财税代办、AI培训、政策送达等模块,今年以来,服务小微企业和创客超1.5万人次。
从事跨境电商的王女士感慨,“去年刚创业时,每天为找房焦头烂额——既要离华强北电子市场近,又要有能开会、网络好的长期办公空间。”是层长主动对接,帮她在小区内找到带储物间的房源;更惊喜的是,步行5分钟的人才创业小站解决了办公难题——良好的创业配套让创业人才实现“居住无忧、出门即达、拎包入驻”。
活水奔涌:要素交汇激发创新动能
创新要素能否顺畅流动,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活力。华强北着力打通关键环节。
在政策上,推出《创新创业十八条》《政企共建十大直通车》等政策,建立“103024”极速响应机制(10分钟响应、30分钟到场、24小时方案),今年已高效解决场地租赁、法律援助等企业诉求100余宗。
在技术上,创新“前街后校模式”,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落户深圳大学实验室、马昕院士实验室、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西安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在科研攻关、人才培育、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合作,为产业创新注入智力活水。
在资本上,连接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民生银行等家金融机构、银行网点,引入前海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专板,为无人机等前沿领域提供融资支持。
苗生四海:成果出海辐射全球市场
红树林的胎生苗在母体孕育成熟后,借潮汐之力扩散,最终在适宜的泥滩扎根生长。在华强北,也正上演着与之相似的“母体孕育、幼苗扩散”发展场景。
在街道精心打造的“一公里全产业链生态圈”,聚合了35家专业市场、11万商事主体、超100万种元器件,覆盖从创意设计到销售流通、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如同孕育生命的母体,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赋能创意孵化、产品落地、市场拓展,催生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幼苗”。
这些创新“幼苗”随即汇入物流、电商、国际贸易“三大潮汐”——200余家物流企业织就“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网络,日均处理包裹超150万件;联合阿里巴巴打造的“华强北产业名片”专区,以“零门槛”数字小店模式助力企业线上交易额月增25%;购物中心双语菜单、国际志愿服务队等国际化配套持续完善,日均吸引7000名外国游客到华强北采购。随着“浪潮奔涌”,产品得以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快速辐射欧美、东南亚等1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在华强北的“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中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都可以自由生长。从“电子第一街”到“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华强北,这片根植湾区、拥抱世界的“红树林”,正在“潮起潮落”间持续释放着磅礴动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 王俊杰
编辑:林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