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里的驻镇工作队:以“生态美”推动“产业兴”的河源探索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8-01 11:45
图片

编者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广东有序开展。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基层 看作风》专题报道,深入一线,走访记录全省各地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生动案例。

位于粤赣边境九连山腹地的河源市热水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3%。一眼望去,天际线与叠翠的山林相交。这个以活水温泉资源丰富而获名的小镇,是广东省级生态示范镇、省森林城镇。如何以“生态美”推动“产业兴”?一群抵达热水镇即将满一年的基层干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增绿、护绿、发展”——是驻热水镇帮扶工作队副队长陈斌锋总结的一套方法论。不久前,陈斌锋刚刚获评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在这个工作队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2025年重点工作及项目安排表,其中就包括“开展乡村绿美建设”“推动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7月底,南都N视频记者跟随工作队的脚步,来到热水镇及其辖下北联、南湖、九连等多个村庄,记录工作队脚底沾泥、深入一线、躬身实干的工作日常。从种植万棵景观树木、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工作队坚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将“绿美”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

探索“增绿、护绿”等经验

“五边”,即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四旁”,即宅旁、村旁、地旁、水旁,都是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的好地方。乘车穿梭在热水镇之中,道路两旁可见一人高的新树。

陈斌锋一口就能答出这批树种正是福建山樱,“等到树种长大,樱花盛开,可以预见这些车道会有多美。” 

今年上半年以来,热水镇内总共新种植福建山樱491棵、桂花106棵、樟树300棵,其中,陈斌锋所在工作队争取组团单位帮扶资金30万元。在位于热水镇九连村的九连学校里,39棵山樱落地校内草坪,建起一片“小庭院”。

图片

九连学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受访者供图

九连学校校长谢春亮向南都记者感叹道,“我是土生土长的热水镇人,也不得不说,虽然热水镇一直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近年来,水泥路变成柏油路,工作队入驻以来,路旁荒地也遍布新树种,给老百姓们提供了一个晚上散步的好去处,日常景观也大有改善。” 

工作队长期驻镇人员共4人,由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恒健控股公司组团派驻。副队长陈斌锋也是广东省防灾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森林防灭火工作近12年。自2024年8月入驻以来,陈斌锋一直致力于将防灾减灾经验带往基层,全身心投入热水镇绿美生态建设工作。 

“增绿、护绿、发展”,是陈斌锋在林间地里总结的一套方法论。为实践“增绿”,自入驻以来,陈斌锋总计筹集帮扶资金约100万元,用于种植景观树木约11617株。推进改善热水镇在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隐患排查、应急响应等不同阶段的方式方法,则是他实践“护绿”的方式之一。 

7月29日,南都记者跟随陈斌锋攀爬至热水镇一居民楼附近的小山坡上,这里正是河源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标段3点位。从标示牌地图上可以看到,环绕着热水镇呈现蜿蜒长线形的居民居住区,数条“线段”落在周边山脊之上,代表着即将在今年内全部落成、总长52.13千米的生物防火林带。 

“我们所在的标段3,采取的是木荷纯林和油茶纯林两种造林模式。我们眼前能看到的这条防火带编号164,大约20米宽,原本生长着易燃树种松树,现在全部砍伐后改种木荷。”陈斌锋向南都记者解释道。 

“在镇里更南边的部分地区,因为当地有种植油茶的风俗,造林树种就是油茶。两种树种在施工和建设后有三年的抚育期。三年后,这些树就交给拥有土地权属的村民维护,油茶树结的果子等都归村民所有。” 

将“绿美”转化为产业优势

坐落于热水镇的全市最大国有林场——“黎明林场”,晴时清爽,雨时雾气弥漫绿意欲滴。日常穿行于林场之中,守护着这片绿地的,正是热水镇林业工作站。

“镇林业站现在有21名护林员,20位半专业扑火队员,总负责森林面积超过19万亩。小火情发生时,扑火队员最快15分钟就能抵达着火点。”热水镇林业工作站办事员王英豪向南都记者介绍。 

图片

热水镇林业工作站办事员王英豪介绍防灭火设备。实习生赖魏楚 摄

在他身后,三层钢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防火物资: 防护服、防护鞋、电动灭火水枪、风力灭火机、扑火把、油锯......王英豪提到,这些物资是驻热水镇帮扶工作队的重要成果之一。

调研发现镇林业工作站原有防火设备老化、匮乏后,工作队积极联系了省应急管理厅,为热水镇调拨阻燃服等共计16.37万元的应急设施设备,也将情况上报给省林业局,争取到国家林草局调拨的巡护摩托车、太阳能感应语音提示器,以及移动式蓄水池等森林防火物资。

工作队还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建设森林火险综合因子监测站和林火视频智能识别系统,提升森林火灾预警和处置能力。

“实现‘绿美’后,怎么提高绿美广东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站在茶园中,陈斌锋向南都记者讲起他的思考,《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中,提到应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油茶、竹子、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恰好,热水镇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九连村以前就有经营茶产业的基础,林场内还有大量竹子,可做春笋、冬笋食品加工以及竹产品加工。下径村则有很长的养蜂史,但过去村民缺少市场化运作手段,也没有申领食品加工许可证,因此我们引进了企业来做腐竹、蜂蜜加工,进行规范化生产经营。”陈斌锋说道。

热水镇森林资源丰富,活水温泉久有盛名,也正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的好地方。

陈斌锋及其工作队正在尝试帮助村民着力发展民宿产业,通过行业培训提升民宿从业人员的管理经营素质,同时制作“打包文旅服务”,将茶叶、蜂蜜等各村特色农产品集中在民宿之中,形成多村联合。

加强作风建设“上下互通”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工作队正在进行“上下互通”的尝试。

“不仅要给设备,也要送经验、送方案。”陈斌锋还有一重身份——广东省防灾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

“目前,智慧森林火灾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实现县镇乡全覆盖。”广东省防灾减灾中心党总支书记蔡汉悦告诉南都记者,“我们正会同省减灾委各有关单位,筹划建设的广东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融合平台,也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驻镇工作队等基层工作人员打通基层防灾减灾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的新尝试。”

他介绍,通过全省数据共享,利用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可对重点山区、林区、河道进行监测,实现技术手段的提升,并同时辐射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开展。 

图片

热水镇森林覆盖率高。实习生赖魏楚 摄

例如和平县热水镇,山林较多,河道沟谷也不少,暴雨或台风到来时,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融合平台将促成各厅局预警能力提升,也能为基层干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教育指导。

长期在一线工作,陈斌锋特别提到了“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在他看来,这有助于上下层信息流通,解决因情况不明、层层传递、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乱况。

“‘一竿子插到底’的指挥调度,要求出现火情后,第一时间直接与市应急管理局值班室通话,告知火情。第二个电话直接打到镇里,同镇党委书记、镇长沟通,减少信息传递的层级。”陈斌锋向南都记者讲述,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对应区域的护林员,让调度人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火情。此外,还能实现森林防灭火救援队伍的调度。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身为党员的蔡汉悦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风建设转变带来的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心累计通过灵活的地面视频监控,发现90多次火情;通过高空卫星监测,发现1212次热点,有效落实监测预警职责”。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 韦娟明

采写/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肖玥 实习生 赖魏楚

编辑:韦娟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基层 看作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