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出家国魂!北京首演解锁岭南文化新表达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8-01 16:21

南都讯 记者傅圆媛 7月31日晚,大型舞剧《英歌》北京站首场演出于天桥艺术中心震撼上演,这是继舞剧《醒·狮》《龙·舟》后,由广州歌舞剧院(下文简称“广歌”)倾力打造的又一舞剧力作。这部以非遗“英歌”为创作核心元素的舞剧,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舞台的艺术表达,迅速成为文化热点,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从7月31日至8月3日,《英歌》连演四场,持续为首都观众带来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图片

舞剧《英歌》由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精心打造,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广州歌舞剧院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毅担任制作人,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聚集辛竹、刘科栋、任冬生、阳东霖、刘双琛、王岩等行业大咖强势加盟,吴淼、董文杰作执行编导。广州歌舞剧院首席舞者依力凡、庞冠宇、李奥、梁绮琦、彭晶晶,独舞演员卢靖匀、李宇志担任主演。

该舞剧以“中华战舞”英歌为核心,巧妙地将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英歌舞的原始韵味,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会看到岭南文化及至中华文化内在的民族精神支撑。

当前,这部舞剧已历经全国19城38场巡演淬炼,又于六月打磨提升,此次北京首演更以全新打版本展现了非遗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图片

作为2025年“天桥舞蹈演出季”的重磅剧目,《英歌》以“热辣滚烫”的家国情怀和精湛的舞台艺术征服了观众。据悉,该舞剧选段曾亮相“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及央视《2025年“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

该舞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己得以感悟、成长。剧中“三江出海,一纸归潮”既是潮汕侨乡的具象表达,也是全球潮人的文化符号。而这当中的“英歌”,不仅代表着力量和自由,还承载着希望和重生,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它成就了青年一次对内心的探索和自我成长的旅程,更展现了中华儿女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求索。舞台上虚实交织的光影,以"侨批"为纽带,重现抗战时期华侨与祖国共御外侮的壮阔史诗。

总编导王思思表示,团队深入参考专家、观众意见,演员通过与剧目的深度对话,深化了对角色与故事的理解,使作品迸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引发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图片

除英歌舞外,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潮州木雕、铁枝木偶、潮绣、牛肉丸、油纸灯笼等,都融入剧情中,展现了丰富、多元的岭南文化。这些文化元素超越了地域时空,连接起共通的中华文明。值得一提的是,舞剧《英歌》的同名主题曲以潮语说唱本色演绎。震撼人心的节奏,搭配飒爽的英歌舞,潮汕方言的爽朗所释放的文化基因更添风采。

而在舞剧之外,为了让观众更深入感受“中华战舞”的魅力,广歌在巡演期间,除演出外还组织了诸多线下艺术活动。7月29日,于首演前,已举办了"纪录片放映+主创见面会",8月2日还将举行"舞蹈体验工作坊,让观众亲身学习剧中标志性动作;更有"舞台导赏活动"由总编导带领观众走进幕后,解密舞美设计的艺术巧思及创作。这些互动体验与专业解读,旨在让观众全方位领略了解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

图片

2025年,广州歌舞剧院60周年之际,广歌以岭南三部曲《醒·狮》《龙·舟》《英歌》献礼峥嵘六秩,致敬了一个甲子的芳华。2025年也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舞剧《英歌》以艺术之名致敬这段不朽的历史。当舞台上英歌槌的铿锵之声与"侨批"中的赤子之心交织,当两代人的家国情怀在硝烟中淬炼升华,这部作品已超越地域与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当代注脚。

随着北京站首场演出的圆满落幕,舞剧《英歌》不仅为京城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记忆,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热爱。广州歌舞剧院也表示,“将在峥嵘岁月中薪传岭南文脉,将于奋进的光辉时代以当代舞剧讲好湾区故事,不忘初心再启征程,永续湾区魂家国情,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图片

图片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