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患癌引关注,专家解析前列腺癌筛查“窗口期”与防治策略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02 17:53

20年前,未发生转移的前列腺癌病例只占全部病例的不到30%,如今这一数字跃升至60%-70%,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想在早期识别前列腺癌,有什么好方法?拜登年年体检,为何也会患晚期前列腺癌?当前有哪些治疗前列腺癌的新药物和新技术?

7月30日,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在广州举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前列腺肿瘤病区主任李永红主任医师接受采访,围绕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预防策略及治疗进展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公众提升对前列腺癌的科学认知,强化早筛意识。

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前列腺肿瘤病区主任李永红主任医师

未转移病例从20年前的不足30%,跃升至60%-70%

根据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前列腺癌病例数约为13.4万例,死亡病例数约为4.75万例,其发病率已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第7位,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以上海为例,该地区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已攀升至第三位。李永红主任医师表示,一方面,前列腺癌是一种典型的老年性疾病,老龄化高的区域,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具备相对完善的筛查体系,使得更多病例得以早期发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筛查的普及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前列腺癌的早诊早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临床数据为例,李永红主任医师表示,20年前,未发生转移的前列腺癌病例只占全部病例的不到30%,如今这一数字已跃升至60%-70%。

拜登年年体检,为何也患晚期前列腺癌?

李永红主任医师表示,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早期往往是没有症状的。此外,在中老年男性中,前列腺增生肥大比前列腺癌要常见得多,而这两种疾病都可有排尿不畅的症状,很难鉴别病因。

所以,通过症状是难以识别早期前列腺癌的,想要尽早识别,只有一个办法:筛查。

而结合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大家可能会产生一个疑惑:为何美国前总统拜登每年体检,仍会患上晚期前列腺癌?李永红主任医师解释,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与前列腺癌筛查的“窗口期”概念密切相关。

李永红主任医师强调,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50至75岁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黄金窗口期,有家族史的人群可提前至45岁。抽血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筛查的主要手段。如果75岁前每年体检,仍未发现PSA相关问题,75岁之后就可以不再检查PSA了。一是因为发病率低,二是因为即便在如此高龄发现了前列腺癌,对患者本身的健康影响也不会非常大。

对于PSA筛查后怀疑是前列腺癌的患者,李永红主任医师建议,应及时就医,通过结合影像学检查,如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骨扫描等进一步判断。李永红主任医师提醒,筛查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而非单纯检出肿瘤,部分早期或高龄前列腺癌患者从最大获益的视角出发,甚至无需立即治疗。

“从业20多年,我只接诊过极少数30多岁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存在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这类患者不仅发病年龄会提前,肿瘤的恶性程度也往往更高。我们特别建议有家族史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尤其是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其发病风险和肿瘤侵袭性都会显著增加。”

药物与技术不断革新,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内分泌治疗、化疗等。在药物治疗层面,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应用,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有效延长。

什么是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李永红主任医师表示,传统的内分泌治疗是降低患者睾丸产生的雄激素,但是睾丸产生的雄激素只占身体产生雄激素的一部分,像肾上腺、肿瘤细胞液等都可以产生雄激素。而新型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能够通过高亲和力结合雄激素受体,更彻底阻断雄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通过传统和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叠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据介绍,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一线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全人群,中位总生存期可达8 年以上,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60%。李永红主任医师指出,“恩扎卢胺、阿帕他胺这类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药物能让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更大程度的延长,且用药范围也在得到扩展。”

“晚期前列腺癌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激素敏感性和去势抵抗性。过去,在新型内分泌药物未上市时,患者的激素敏感性阶段可以持续一年到一年半左右,使用了新型内分泌药物后,基本能够达到三年左右时间。”李永红主任医师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

受访者供图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