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是一件民生大事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03 00:12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介绍,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已启动实施,加快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其中,2025年该工程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重点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覆盖县域医共体约600个。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中的种种不足,不少群众即使面对常见病、多发病,也不得不奔波至大城市三甲医院就诊。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基层医疗长期存在一系列痛点。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检查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基本诊疗需求;二是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导致基层医生队伍青黄不接;三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群众对基层医疗信任度低,形成了“小病跑县城、大病奔省城”的就医模式。

这些问题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也加剧了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导致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已成为迫切的民生需求。

此次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推出,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精准施策,其要诀在于提升基层医疗的“造血”能力,而非简单“输血”。

按照工程计划,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关键。所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责、权、利一体化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其核心在于“紧密”二字,即通过行政、业务、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深度整合,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发展模式。  

与传统松散式的医联体相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由县级医院牵头,实行统一管理,有利于打破机构间壁垒,也有利于通过技术帮扶、人才下沉、统一质控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质量趋同。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少跑腿、少花钱”,推动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打造出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工程计划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这一政策若能持续落实,将有效缓解基层医生短缺问题,为乡村医疗注入新鲜血液。而结合医疗行业实际和基层工作特点,未来于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并留住人才。例如给予基层医生更高的补贴、职称晋升优先等。

另外,鉴于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优质医疗资源更便捷地覆盖基层,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时互动,以便多管齐下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只有基层医疗机构真正强起来,群众才能在家门口放心看病,大医院也才能从“人满为患”中解脱出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顺利落地,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