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仙鹤厅举行“美丽中国·协作报告”开幕活动。作为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旧址,北京国际俱乐部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记忆:曾有十五位外交部发言人在此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此次展览借助这一历史场景,以“声波”作为隐喻,将百余个生态实践案例与未来提案的声音,在此空间叠加、回旋并传播,以艺术的方式讲述“美丽中国”的建设故事。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单鑫,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傅瀚霄,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赵爽,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王战萍,北京国际俱乐部党委书记曲柏华,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副主任朱孟宇,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副主任李琦,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出席开幕式。来自文艺界的嘉宾、省市县地方政府与企业代表、媒体嘉宾、“美丽中国”建设案例代表及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代表等参加开幕式。
开幕式上,常勃、高世名、余旭红、单鑫、傅瀚霄、赵爽、黄健、王战萍、曲柏华、王茜为活动剪彩。
高世名认为,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通过多年调研实践,已探索出文化艺术参与社会进程的“有为路径”:文化艺术绝非是锦上添花、风花雪月,它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引擎、是推动参与社会进程的有为之举。在艺术教育维度,国美始终践行一种行动的艺术哲学——它突破象牙塔与文艺范的桎梏,升华为行动的艺术、实践的艺术、社会的艺术,人人可参与的艺术,也是可以改造世界的艺术。这正是美丽中国研究院从发起伊始,到余旭红院长以及国美同仁,团结各部委、各团队同道共同来推动的。
高世名指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参与到美丽中国实践和行动环节之中,让当前实践呈现双向破壁态势:文化精英深入田野,艺术家以创作介入乡村生态、城市更新;跨界力量激活灵感,地方执政者与实业家从艺术中汲取变革动能,使常态工作充满了想象力与可能性。这种“艺术赋能”与“赋能艺术”的双向循环,恰恰是艺术对于新时代、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做专题报告,分享“美丽中国研究院”四年探索之路,经过四年多的探索,逐步构建了从理论研究到社会实践的完整工作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的成果。而今年的“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既是对过去几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创新、实践。面向未来的十年,中国美院将以“美丽中国+”为平台、孵化器、链接站、实验室,进一步拓宽工作格局,提升社会影响力。同时,积极融入国际可持续发展的议程,全面强化国际传播能力,把美丽中国的故事、理念、经验分享给全世界。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管部学院副院长王战萍做专题报告。她指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管部学院是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人才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文化和旅游领域建设研究和决策咨询的重要智库平台。未来,学院将与中国美术学院以及更多的伙伴一起,继续深入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以艺术赋能地方发展,以实践诠释生态文明,为书写人与和平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汇聚力量。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万军做专题报告。他表示,环境规划院作为生态环境部的决策支撑机构,三年来与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一起深化交流合作,探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艺术展现的课艺融合的范式。环境规划院将与美丽中国研究院一起携手深化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通过课艺融合赋能美丽中国建设,以全球通用的艺术语言,讲述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为全球可持续比较贡献中国的智慧。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黄健做专题报告。他指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更加深入的发掘艺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独特的作用,打造跨领域、跨地域、跨人群的传播平台,把生态文明理念从专业话语转化为公众的日常共识,探索形成常态化可复制的生态文化的传播机制。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赵爽以《践行“两山”理念 共绘绿色轻工新画卷》为题做专题报告。他指出,轻工行业的绿色转型是“两山”理念在工业制造领域的生动实践,将以大地之歌为序,继续抒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融共生的答卷。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秦昌波,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坚共同发布《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数报告》。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介绍到,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指数的推出标志着“一库一图一数”框架的完整成形,为案例库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和数据基础。感知地图织就了生动的实践网络,而艺术实践指数将进一步对这些实践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度量。这不仅仅是一个量化工具,更是一种连接政策、学术与公众的跨界机制。从案例文献库到感知地图,再到今天发布的艺术实践指数,平台的搭建是为了汇聚各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在美丽中国这一共同愿景下,进一步加强跨界合作,以艺术之美赋能生态文明,用实践行动谱写新时代的大地之歌。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田延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天昊,桐庐县委宣传部部长陈杰,陶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德镇地方协作中心)刘子力等来自省市县地方政府代表与企业代表对美丽中国协作报告做出回应,分享近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实践经验。
展厅现场。
7月28日,“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星群展在北京俱乐部友谊厅举行“美丽中国·国际对话”开幕活动。
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Ian Marshall),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彼得·利扎克(Peter Lizak),萨摩亚驻华大使马里纳(L. Albert Mariner),乍得驻华大使阿巴卡尔(Abakar),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里扎·波达(Riza Poda),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韩慧,北京国际俱乐部党委书记曲柏华,文旅部国际局副处长李文沛,国家人文历史新媒体中心主任周斌出席开幕式。其他2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媒体嘉宾、“美丽中国”建设案例代表及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代表等参加开幕式。
余应福表示,中国始终探讨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向往,对永续发展的集体追求。这方愿景从不是一个国家的独奏,而需要全球携手合作,需要更多超越地域与分歧,以共识凝聚行动,用合作破解题。作为国家级的对外传播综合平台,中国外文局和新中国同龄,始终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己任,治理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与鲜活的热气腾腾的文化故事,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展望未来,中国外文局愿与各界携手,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理念走向世界,为全球生态治理注入中国的智慧。
余旭红谈到,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就是为了回应人类共同关切、回应时代命题,依托自身艺术人文的优势与服务城乡营造的丰富经验,积极主动为美丽中国建设奉献艺术的能量。在此前的两届“大地之歌”展览中,美丽中国研究院已累计超过300个调研案例与200份未来提案,形成了一幅持续扩展的“波纹地图”。今年,展览再次汇聚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00个实践案例与100份未来提案。
余旭红认为,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透过艺术实践与社会行动,转化为可感知、可触碰、可记录的现实。“大地之歌”不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与展示,更是一场动态的、持续发生的社会现场与公共互动。未来,期待携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森林、每一个乡村、每一座城市都重现生态文明的初心,并在持续探索“美丽中国”的实践中贡献我们的力量与智慧。希望借本次“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与案例实践者、观众们一道,一起打开美丽中国叙事,在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寻找路径,在对话的激荡中孕育新声,共同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大地之歌。
中国外文出版事业副局长余应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韩慧,北京国际俱乐部党委书记曲柏华共同发布《美丽中国国际传播计划》。中国美术学院与北京国际俱乐部共同发起国际传播计划,旨在汇集各方力量,推动中国地方文化和生态文明故事,更好的传播到世界各地。
曲柏华表示,北京国际俱乐部历经世纪风云,是对外交往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见证和参与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是这一进程的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贡献者,在推动政务公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国际俱乐部将于中国美术学院一起,共建合作机制,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展示空间,展示中国各地方的优秀文化案例和生态文明实践成果,成为各地讲述中国故事的窗口基地,这既是对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来自中国各地的“美丽中国”实践案例代表分享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做法与经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牟森以《列岛·影像志》讲述吾土、吾族、吾民的家乡故事;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以案例《云起河边:传统瑶寨与现代性嫁接的十年备忘录(2015-2025)》 分享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音乐家苏阳、步欣珉通过《黄河大合唱》《“黄河的孩子”公益音乐周》传递他们与家乡共同书写的黄河的故事,分享对文化延续、生态共生的艺术表达;王求安、何洋分享了从中国本土走向世界舞台,建筑语言的不同探索;蔡天抒、韩永坤、王伟力等则针对不同人群的美丽中国实践进行探讨。
多国驻华使节就实践案例从城市更新、社会介入、乡村建设、国际交流对话等维度进行了回应,并从全球视野共享了各自国家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方面的经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智慧在此交织碰撞。
星群闪耀,共谱大地之歌。展览以“星群”的形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层面联动举办,交相辉映,互联共生,通过艺术视角,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叙事:主展区北京国际俱乐部的“美丽中国年度报告”以“年度报告”的形式,系统呈现美丽中国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围绕“美丽中国”战略开展的艺术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展览同步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展出美丽中国研究院成立四年来的文献图书库。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学习中心”,将展示文旅方向的一百个案例和美丽中国百课系统,把展览变成案例展示与教学结合的现场;在自然资源部,则同步开启了聚焦生态治理与“美丽中国”指数成果的生态专题案例展;而将于8月在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美丽中国艺术行动”,则呈现以艺术家的行动与实践为核心的特别专题展,探索艺术与生态文明实践之间深刻而多样的表达。
四大展区互补成全景图谱,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体现个体、社区、地方、全国、现实与未来的层层联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