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商都,通江达海,广州最南端的行政区南沙,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如同一片舒展的芭蕉叶,平铺在珠江出海口,因海而生、因海而兴。
南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千年商都唯一没有关停过的口岸、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中国古代海战场的关口所在。海风吹拂千年后,坐拥南沙港深水良港和绵长海岸线的南沙,已从昔日的边陲小镇蝶变为面向世界的滨海新城。
2007年6月的明珠湾。
2024年9月的明珠湾。
40多年来,随着南沙大开发的号角吹响,经过多个阶段的开发开放,南沙已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未来,它要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合作平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
一眼千年,看尽沧海桑田到湾区之心的“南沙蝶变”。
档案卡
姓名:南沙
昵称:湾区之心、开放门户、未来之城
性格:开放包容、热情务实、坚韧进取
地理位置: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珠江出海口、广州最南端
全域面积:803平方公里
建区时间:2005年9月30日正式挂牌
实时人口:近130万人(截至2025年4月)
镇街成员:万顷沙镇、黄阁镇、横沥镇、东涌镇、大岗镇、榄核镇、珠江街道、南沙街道、龙穴街道、港湾街道
古南沙
南沙区域原是古海湾,经海平面几进几退的变化,渐次出现零星岛丘。后又经珠江流域带来的泥沙沉积,渐成洲坦。继而历经约800年的筑围垦殖,形成了当今纵横百里的沃壤。
这片曾孤悬海外的沙丘遗址,记录着古越人渔猎采集的部落生活,也见证了珠江三角洲沧海变桑田的地理变迁。20世纪90年代初,南沙鹿颈村发现了鹿颈先秦遗址,并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确认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属夏商时期沙丘遗址。
南沙地貌演变。
这是广州至今发现范围最大、出土器物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先秦遗址的发掘。遗址出土了大量纹饰丰富的陶器,种类繁多的石器及工艺精细的骨、角、蚌器等,此外还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人体骨骼。
出土物证再现了古南沙的旧貌:3000年至4000年前,古海湾曾经一度繁荣,居民密集,但在商代以后曾一度废弃,直至唐代才重新兴盛起来。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可以看出来,古南沙人生活以渔猎捕捞为主,辅以采集、狩猎,或许也有一些极为简单的原始农业经济。这些珍贵文物佐证了岭南先民“向海而居”的生存智慧。
“南沙人”
2001年是南沙发展史上一个值得记录的年份。当年3月,先秦古南沙人骨骸于现南沙区港湾街道鹿颈村西南部出土,该骨骸是目前广州地区保存最完整、时代最久远的人体骨骼标本,也是广州首次出土3000多年前的完整人骨架。
骨架长1.65米,男性,生前身高约1.7米,寿命在45岁左右,被学术界命名为“南沙人”。如今,依据该人骨复原而成的南沙人头像,被分别安放在番禺博物馆和大角山脚下天后宫景区内。
据了解,古南沙人与西樵山先越人文化一脉相承,是典型的岭南土著越族文化,也体现了古越族由山向海的发展历程。
2001年5月,鹿颈先秦遗址旁边的大角山北麓还发现了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将士的大量骨骸,他们是曾经守护海关要塞的赤子英魂。从先秦先民踏浪拓荒,到明清将士血战虎门,先祖、先烈与南沙开发先驱们扎根南沙、开疆扩土,为南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南沙,目之所及的是充满朝气与活力年轻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南沙区青年人口在2010至2020年十年间以147%的速度增长了16.9万人,远超广州市平均增幅。南沙依靠外来人口流入,实现了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发展。年轻的南沙,正成为年轻人的城市。
通江达海
从前的古南沙,不过是海上的一孤岛。据记载,随着珠江河流淤积,4000年前海岸线才到番禺镇南,珠江口依然是辽阔的大海湾。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一带,东莞村头遗址、南沙鹿颈先秦遗址等大量出土,显示该区域为岭南海洋文化萌芽之地,也是当时岭南海洋文化的核心地区。
海洋文化离不开船,鹿颈先民在岛上定居,没有船殊无可能。先秦时代的越族文明无疑是落后的,但他们的造船技术自有独到之处。考古学证明,4000年前岭南先民已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距今3000年左右,岭南先民已穿梭于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岛屿。正因如此,这些区域出土的文物文化元素多有相通之处,这也许就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了。
1000多年前,南沙区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连接中国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哥德堡号”商船,曾多次到访南沙停歇。400年前,南沙第一次出现在地图上……
南沙交通网络。
南沙的海上交通地位毋庸置疑,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南沙柴、黄阁米,出门靠渡仔,无事莫进来。”这句俗谚是旧时南沙封闭落后的真实写照,舢舨、轮渡曾是南沙人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南沙现已构建公路、轨道、水路立体交通网,以南沙为中心的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正在提速推进。
如今的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距离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汇聚了五大国际机场,1小时便利通达大湾区11座城市,覆盖服务8000万人口,是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
开发建设
100多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在这里爆发。南沙境内上、下横档岛的“金锁铜关”,是中国人民当年反抗外来侵略的一道重要防线。
40多年前,广东掀起改革开放的发展风潮,南沙也成了重要的发展阵地,“三来一补”兴盛,“三资”企业促进乡镇经济迅速发展,“先行者”霍英东先生率先开发“小南沙”,南沙开始“改头换面”。
到了1993年,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正式拉开了南沙开发的序幕,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到混合型外向型经济,各项经济指标均以较高的增速递增。开发区的设立,让外向型经济进一步搅动了南沙对外开放的一池春水。
南沙城市建设。
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广州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南沙成为“南拓”的主战场,被定位为广州的新经济增长点和优化城市结构及产业结构的重要地域载体。广州主导开发的南沙被称为“大南沙”,在生态优先前提下提出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交通”,城区不断扩大,产业也日渐蓬勃。
2005年4月28日,广州市南沙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并于当年9月30日挂牌成立,让南沙新区既有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又有行政区的功能,既能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国家级的各类优惠政策,又能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南沙开发开放的后劲不断增强。
国家战略
南沙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出口,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深水岸线,具有发展临港工业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得天独厚优势。21世纪初的前十年,南沙以“产业升级引擎、滨海龙头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大步推进临港经济圈,让广州从南沙扬帆出海,实现由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的跨越。
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南沙新区成为第六个国家级新区。它被赋予的国家战略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这是南沙首次被赋予“面向世界”的发展使命。
南沙湾对比。
彼时的南沙新区承载着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代表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使命。围绕落实国家战略,经过2012年谋篇布局、2013年起步开局、2014年提效破局和2015年构建新局,南沙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发展。
2015年4月21日,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面积为6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广东自贸试验区总面积的51.4%,乃面积最大的片区。根据要求,南沙新区片区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地理中心、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与国际及港澳合作紧密的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专业服务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性服务枢纽。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题部署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不仅要推动南沙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以南沙为中心与周边地区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还要支持南沙与港澳合作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
在规划纲要的战略引领下,南沙与港澳也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相融相生、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
面向世界
突出的战略地位,便捷的交通区位,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城市配套,丰富的要素供给,全面的政策扶持,贴心的营商服务,拥有华南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性枢纽港区等特色优势,让南沙成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最大的发展风口之一,成为投资兴业的极佳选择。
随着国家战略地位不断跃升,被寄予厚望的南沙正以奋进姿态,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迈向大湾区功能枢纽中心,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向全球、奔向未来。
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加快推动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合作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到2035年,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开局良好,国家重大战略的牵引驱动效应持续释放。今年6月,南沙交出了《南沙方案》第一阶段开发建设的亮眼“答卷”,挥手作别“广州的南沙”,走向“湾区的南沙”“世界的南沙”。
未来的南沙将继续推动开发开放,建设成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生动范例。
采写: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
部分素材来源:区文广旅体局、区国家档案馆
编辑:代国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创享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