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消息,享誉国际的历史学家、著名学者许倬云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茲堡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1930年7月10日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台湾“中研院”院士,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学术代表作《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最新作品《许倬云十日谈》,深入探讨了疫情当下的世界格局,与变革时代的人类未来。
许倬云被誉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古代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其学术贡献和跨文化视野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杜维明指出,许倬云的学术“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尤其肯定他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现代化转型”问题上的深刻洞见。
葛兆光认为许倬云的《说中国》“打破了传统王朝史叙事,以多元互动重构中国概念”,是“具有范式意义的尝试”。王汎森称许倬云为“跨越学科藩篱的典范”,并特别提到其《西周史》“将考古、文献与理论结合,奠定了早期中国研究的里程碑”。《纽约时报》曾在其书评版(2012年)介绍许倬云时,称他为“中国文化的国际诠释者”。
许倬云的学术地位建立在其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上,尤其以“大历史”视角和对中国文明特质的阐释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