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境支付到数字人民币:透视全运经济背后的金融“挖掘机”

南都N视频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8-08 14:49
图片

大型体育赛事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它也是金融机构角逐的竞技场、金融服务创新的试验场。

当你刷信用卡购票时,各家银行早已展开手续费减免大战;当你跨城观赛时,消费分期、酒店立减、餐饮补贴等金融优惠此起彼伏;就连小小的赛事联名借记卡,也暗藏着银行争夺用户忠诚度的精心布局。

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粤港澳三地联办。这对跨境支付、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借此契机挖掘“全运经济”潜力?南都湾财社《金融同行·粤动全运》系列报道本期专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聚焦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以及体育消费等话题,探析金融机构如何借力全运会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提升湾区跨境支付体验 、激发多元消费热潮。

深耕“快、惠、透明”,让跨境支付更“丝滑”

“为了顺子,我这是要‘北人南调’哇!”近日,辽宁的张女士在社交平台贴出汪顺在全运会期间的比赛日程,感叹道。

与张女士一样,打算在全运会期间亲临现场观赛的人不在少数。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询问到澳门看乒乓球比赛是否应该带现金,还有哪些支付方式;也有香港网友表示希望售票方式更友善一点,不要局限于支付宝或微信,随即有热心网友回应“这次会支持三地购票”。

可以预见,全运会期间将有大量观众来往粤港澳三地观赛、旅游、消费,但因为三地货币体系、支付平台和汇率制度不尽相同,或会遭遇到账慢、手续繁、汇率不透明等痛点。

在曾刚看来,要破解这些痛点,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完善“多币种+本地钱包”直连直付体系,联合银行、支付平台实现内地与港澳钱包的直连业务,支持港元、澳门元、人民币三币种自动适配,实现“即付即到、本币结算”。同时推动与主流国际支付品牌合作,便于持非本地银行卡游客畅行无障碍。

另一方面,他认为,应落地跨境数字货币创新试点。依托“数字人民币跨境测试区”和粤澳、粤港数字货币跨境合作,推动赛事重点场景(如官方票务、地铁、高铁、免税店等)试点支持数字人民币“一码通付”,为跨境游客提供无汇率损耗、实时到账的极致体验。

“此外,还应提升汇率透明度,减少手续费,可通过‘赛事特惠汇率’‘零手续费兑换’等举措,让用户一目了然地感受到便利与实惠。”曾刚强调。

数币“征战”全运会,应关注三大“赛场”

数字人民币在大型赛事上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事。回顾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大型赛事经验,数字人民币已在门票购买、交通一卡通、场馆支付、外籍人士消费等环节初步成熟。比如,在杭州亚运会举办前夕,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乘车码”应用场景在浙江落地,实现杭州、绍兴、海宁三地“一码通行、互联互通”。

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推广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派发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对于广东而言,相对完善的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已经构建。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省累计开立个人钱包4490万个,流通(转账、消费)3.82亿笔、1576亿元,落地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620万个,主要业务指标在各试点省市排名靠前,尤其消费笔数全国第一。

“政策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的场景落地。即将到来的全运会首次‘湾区串联’,对数字人民币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曾刚认为,数字人民币在本届全运会上的应用推广应关注三类核心场景,把握体验与规模化“临界点”。

一是门票及活动注册闭环支付。借助数字人民币无账户属性与即时到账优势,实现“实名购票+快速验票+无感支付”,既可降低黄牛票风险,又便于实时追踪消费偏好,沉淀赛事大数据,有助于赛事主办方精准运营。

另一大应用场景是跨区域交通、文旅套票一体化支付。曾刚认为,粤港澳三地日常支付习惯有所差异,建议在城市交通、景区套票、跨境出行等高频消费场景率先实现数字人民币一码通行,实现从订票、出行到游玩的一体化无缝体验,加速消费流转。

此外,在他看来,本届全运会期间,数字人民币还可在境外人士入境消费友好场景中大有可为。“针对外籍运动员和游客,结合‘数字人民币钱包免实名小额先行’政策,推出境外人士快速开通、便捷充值、离境退余额等产品,降低外卡不便、汇率不明、零钱难找等使用门槛。”他建议道。

但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支付“新秀”,在大型赛事上规模化应用仍面临瓶颈。曾刚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支付受理环境“最后一公里”:部分小商户、临时摊位缺乏扫码设备,需加强终端普及与技术服务;二是用户认知与习惯养成:习惯性用传统支付方式的本地居民和来访者,需通过宣传与场景引导提升尝鲜意愿;三是跨境兼容性和法规协同:数字人民币与港澳、国际支付网络的互认互通需政策和技术协同推进。

“破解之道在于赛事官方统一牵头、金融机构‘补贴+科技下沉’并举,推动‘商业闭环’到‘生态闭环’转变。例如,主办方可要求赛事官方受理点100%支持数字人民币,指定时间段发放高频消费券、举办集卡抽奖,带动用户规模化使用。”曾刚说道。

联动信贷、支付优惠,激发多元消费热潮

大型赛事期间,文旅、餐饮、体育衍生品等消费热潮往往能带动商业活力。在国家提振消费号召下,金融机构如何借此机会,激发消费热潮?

曾刚认为,金融机构可定制信贷产品,比如面向赛事赞助商、周边餐饮文旅小微商户,推出“赛事贷”“快速结算贷”等短周期、低息灵活信贷产品,为商户存货采购、经营扩张提供金融支持。此外,还可将智慧支付与优惠权益叠加,推出“赛事专属折扣日”、数字人民币满减、消费券礼包、集章抽奖等激励措施,将支付体验与营销权益充分耦合,推动线上线下多元消费。通过支付即时推送、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持续触达高频客户。

提振消费,除了信贷和支付优惠,金融机构还可在银行卡上“做文章”——通过推出赛事联名卡等特色产品,撬动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实际上,金融机构在大型赛事期间推出联名卡早已不是新鲜事。谈起赛事联名卡,至今仍在使用某国有行冬奥会联名信用卡的于女士不禁感叹:“谁能拒绝这只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联名卡呢?每次刷卡都感觉自己在冬奥会现场,连花钱都变得有意义了。”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针对本届全运会,已有银行官宣将推出十五运主题卡、全运专属数币硬钱包、全运数字藏品等一系列产品。对此,曾刚认为,金融机构确实可结合“赛事场景+用户需求”设计专属产品和活动,比如联合赛事IP方、文旅局、品牌商等,推出带有赛事IP的数字人民币消费卡、福袋、盲盒,激发年轻消费群体“边看赛事边打卡”,推动体育IP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

大型体育赛事后的消费热潮往往具有持续性,在场馆后续运营、体育旅游等延伸场景中,金融机构应如何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释放赛后消费潜力?

曾刚认为,赛事结束后,可联合保险机构推出智慧场馆管理、活动责任险、体育旅游综合保障方案,为各类文体、产业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低息文旅经营贷等有针对性的服务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场馆变身文旅演艺、展览、全民健身基地,增加场馆后续收益。此外,还可推动银行App、数字人民币钱包与体育健康App无缝对接,通过运动数据与消费积分联动,推出“步数兑优惠券”“健康生活卡”等沉浸式金融产品,形成赛事影响力“跨周期转化”。

“全运会是金融创新服务的大场景,也是全行业探索‘金融+体育’‘金融+文旅’的绝佳窗口。金融机构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深度嵌入赛事、场馆、城市和社会的每个关键环节,持续打通政策、技术、生态三大闭环,不仅助力赛事精彩,更为湾区乃至全国体育消费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金融动能。”曾刚表示。

【案例征集】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还有哪些金融赋能场馆建设、赛事保障、后勤服务的精彩湾区故事?南都湾财社《金融同行·粤动全运》即日起面向金融机构、企业征集相关创新金融案例,我们关注金融赋能全运会的每个角落—无论是信贷支持智慧场馆建设,还是金融赋能科技企业大放异彩,抑或围绕全运会,提振消费,跨境支付便利民生,每一个金融创新都值得被记录!

案例提交邮箱:nandukechuang@163.com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设计:蔡沐晗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