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以外,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福田这项改革入选教育部试点!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8-08 20:34

“一考定终身”——这五个字,曾经困扰的不仅是学生。重本率、清北录取人数……这些数字长期主宰着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评价。

202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旨在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导向,推动教育评价从“应试”向“育人”转型。自此,评价一所高中好不好,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标准。然而,万事开头难,指南的落地应用一直是探索盲区。

图片

565x792_6895c84cdff7b.png?X-Amz-Content-


直到2023年,“监测到校”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在深圳市福田区率先启动,对48个考查要点进行评价,并形成了全国首份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诊断报告。

这不仅是一场“破冰行动”,也标志着福田完成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高中全学段质量监测的贯通,实现了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

到底什么是好学校?

与中高考重在甄别、选拔的功能不同,教育质量监测更重诊断、激励、引导。“就像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运用工具对具体指标进行测量,基于监测数据展开诊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下文简称“监测中心”)主任肖萍解释。

前文提到的高中办学质量监测,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坚持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并重——关注学校自身获得了哪些进步,以及学校赋予了学生怎样的成长空间。

图片

据悉,监测项目组为每所学校一对一定制了“体检报告”,没有排名,而是学校自我诊断、精准提升的“专方”。事实上,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福田已经探索了十多年。

“当时,面对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我们在实际教研中发现,没有一套评价好学校的标准可参考。”正是基于这种迫切需求,福田区在2008年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结合区域教育人才培育目标,于2011年着手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在前期摸索中,福田就明确:教育质量至少包括结果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构质量。

需要监测哪些内容,评价什么方面,这是首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指标体系确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观念革新。总体而言,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发展因素,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学校、老师和家庭等)两个维度。

图片

同年,福田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区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进入实操阶段,并主动参与教育部的监测项目。“第一份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很紧张。这样大规模的监测,如此直观、系统化的数据将区域教育的‘素颜’呈现出来,压力很大,责任感很重。”肖萍介绍。

先行先试的探索,使得福田多年来积累了很多数据,这也意味着更早触及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这些数据反映的问题是否真实?背后原因又是什么?

图片

比如,监测结果显示,部分城中村学校虽然学业成绩达标相对不理想,但在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等指标上表现优异。这样的发现,为福田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带来了新思考。事实上,数据不是终点,评价本身也并非目的。回到教育现场,基于评价结果提高教育质量,才是“真命题”。

让数据“开口说话”

要让数据真正发挥作用,首先需打破过去“经验主义”的惯性思维。福田的解法是培养一批“数据玩家”——召集自愿加入的教师,利用监测结果,指导教学改进。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局部影响整体。

“我们惊喜地发现,第一批数据玩家的部分成员后来成了校长、学科骨干带头人。”肖萍补充道,“他们掌握的不仅是数据研读能力,更是一种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

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出现在2018年,福田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同年,监测中心升格为由区政府管理,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直接领导。“这项创新举措,说明福田对此非常重视”。

教育俨然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需要凝聚多方共识,机制保障是落实监测结果应用的关键。为此,福田区建立起多方协同运行机制,联合卫健局、科创局、文体局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治理。例如,针对“小眼镜”防控近视项目,联合区卫健局、眼科医院等单位,共同制定了干预方案。

图片

如今,监测已成为常态化的教育环节,确保不偏离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这套机制经得起突击检验。2023年6月,福田区接到教育部通知——两周后,将参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验收,届时需对20所中小学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这是关乎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时刻。谈起那段冲刺时光,监测中心的很多老师仍记忆犹新,“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同时,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非常紧张。”

更严峻的是,验收指标极为严格:要求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良好)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加之“一票否决”的评审机制,绝非临时抱佛脚就能达标。

图片

后来,教育部发布了当年5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名单,深圳市赫然在列,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一个获评的县区。福田用行动证明,追求优质均衡的教育理念已融入教学的日常点滴。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福田成立了全国首个县区级独立法人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并将过去零散的经验系统整理,形成一套《福田区基础教育监测评价督导体系》。

“这些举措就是要更好发挥质量监测的作用,并与教育行政、督导、教研和学校形成合力。”福田区教育局主任督学高建军进一步解释,过去的“事中事后教育督导”,将转变为“事前服务”。

负责研制监测工具开发的赵老师清楚记得,2024年春季学期,全市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但部分改扩建的学校,因临时校区运动空间有限,落实受阻。

图片

对此,监测中心迅速研制监测问卷,在全区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政策实施初期确实存在场地不足、师资紧张、课时安排冲突等共性问题。这些研究也为后续优化配套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政策平稳落地。

AI成评价助手

除了监测到校,福田依托专业队伍的壮大与体制机制的完善,近期推出了不少创新探索。

在福田区外国语小学的课堂上,一套AI监测系统正在全景记录教学场景:教师用语习惯、学生思考时长......这些过去依赖人为判断的教学细节,如今转化为可视化图谱,让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数据支撑。

图片

这是福田为课堂画像的尝试,项目负责人吕老师表示:“与传统纸笔监测方式相比,AI工具不仅能提高数据采集效率,还能供监测对象不受时间、空间所限灵活使用。”

此外,福田还将AI监测工具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以学习力诊断为切入口,福田区为38所公办学校、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数字画像,评估他们的学习动力、能力、执行力与成长环境,识别优势与不足。“这些数据可以应用于高一学生的选科指导等具体场景。”一位学校管理者介绍。

如此一来,这类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精准监测,与国家、省、市级监测的抽样模式形成了互补参照。

截至目前,福田区已完成8次国家质量监测、4次全国性教育体检项目、3次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连续12年的区域性自主监测项目。

令人惊喜的是,更多学校从“被动迎检”转向“主动求诊”。2025年上半年,监测中心开展了“助校行”项目,帮助有需要的学校进行数据分析与诊断指导。“当时我们开了一个论证会,想了解学校、老师对这个项目的参与意愿。结果发现,大家都表示要参加。”

据悉,近两年福田共有22所学校获评省市评价改革试点,10个案例成为省市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图片

一路走来,“福田经验”持续获得国家层面的关注与认可。

就在一个月前,教育部在湖南召开教育评价改革部署推进会。会上,福田区入选全国20个“教育评价改革重点突破试点单位”,标志着探索成果被纳入国家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随着补齐12年基础教育学段监测的最后一块拼图,如何加强全链条评价结果应用成了新课题。

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王巍在推进会上提到,基于高中监测结果,福田正以高中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强化资源统筹和学段衔接。归根结底,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作为首善之区,“让每个生命都健康,让每个生命都出彩”是福田教育的幸福底色。当评价的标尺真正转向“育人”,教育将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