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该公司将运用固有资金2.3亿元自购旗下三只权益类基金,并承诺持有期不少于一年。这一动作成为近期公募基金自购潮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凸显头部机构对权益市场长期价值的坚定判断。
作为公募行业的“风向标”,南方基金此次2.3亿元的自购规模创下年内单家机构自购权益基金的新高。公告显示,此次自购涵盖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及现金流ETF南方三只ETF,分别聚焦中小市值成长股、红利低波动资产及现金流主题,覆盖当前市场主流配置方向。
事实上,公募基金自购潮自年初以来持续升温。监管层面,证监会2025年初明确要求,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并强调“引导基金公司将利润一定比例用于自购权益类基金”。这一政策导向被视为推动机构资金入市、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
今年7月以来,大成基金、方正富邦基金、泰康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多家机构相继宣布自购计划。其中,大成基金7月4日公告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旗下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方正富邦基金7月28日宣布以2500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承诺持有期一年;泰康基金8月7日宣布,公司已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旗下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C类;工银瑞信基金8月8日公告称,公司及高管、拟任基金经理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旗下混合型基金。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10日,年内已有近130家公募基金启动自购,自购总额超50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产品的自购金额占据半壁江山。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指出,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既能向市场传递对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价值的信心,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增强持有信心;也能通过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激励投研团队更专注于长期业绩表现,同时在市场波动期为产品提供流动性支持,助力规模稳定。
不过,汇丰晋信基金宏观及策略分析师李学伟也强调,自购行为确实在短期内通过资金流入和信心传递提振了市场情绪,但中长期市场表现仍需依赖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持续修复及上市公司盈利的实质性改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