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每天吃十几种药”:专家支招当代子女最揪心的健康难题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11 19:0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共病已成为影响千万家庭的健康难题。当家里的老人同时被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缠上时,不少人常会陷入两种困境:要么觉得“年纪大了有点毛病很正常”,对这些“小问题”不以为意;要么被复杂的用药、频繁的复诊搞得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应对。医学专家指出:共病≠简单叠加!这些看似独立的疾病交织在一起,可能悄悄透支着老人的健康寿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越治越忙”的困境?如何让长辈的晚年少些药片、多些质量?面对多种疾病叠加,治疗方式和用药原则有哪些特别注意事项?又该如何有效预防老年共病的发生?

为了解答这些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疑问,帮助大家科学管理老年共病,南都《名医开讲》栏目特别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关注老年共病,守护健康晚年》的科普直播。直播深入讲解了老年共病的背景定义、常见形式及多重危害,详解了多重用药的管理要点和家属护理事项,还分享了预防老年共病的相关知识,获得了超过15万的关注!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左)与主持人曾姐姐(右)

揭开老年共病的面纱:不只是“老毛病”的叠加

什么是老年共病?薛玉梅所长明确指出,其并非简单的“多种疾病共存”,而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或合并衰弱、肌少症、认知障碍等老年综合征,且疾病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的复杂状态。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共病较为普遍,平均每人受多种慢性病困扰,80岁以上超高龄老人中该情况更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略多。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老人身体功能受限,如穿衣、如厕等日常活动需依赖他人,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使其逐渐退出社会活动,丧失自我价值感。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

更棘手的是,共病老人常需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给治疗带来较大挑战。而高龄老人、存在衰弱(表现为体重骤降、走路变慢、乏力等)、肌少症者,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者,有跌倒史、吞咽障碍或尿失禁者,以及独居、低收入等社会弱势群体,均为老年共病的高危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警惕身体的“预警信号”:及早发现是关键

生活中,许多老人和家属常把一些异常表现当作“衰老的正常现象”,从而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薛玉梅所长提醒,当老人出现这些信号时必须提高警惕:短期内体重骤降即3个月内下降5%以上、走路速度变慢即每秒小于1米、握力减弱、上下楼梯费力;频繁头晕、跌倒哪怕是轻微绊倒、吞咽时呛咳、关节疼痛影响活动;记忆力减退明显比如忘事频繁、情绪低落、不愿社交、睡眠紊乱;甚至穿衣、洗澡、做饭等日常活动变得困难,需要他人协助。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左)与主持人曾姐姐(右)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体检难以全面发现这些问题,因为常规体检多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而共病还涉及功能状态、营养、心理等多个维度,需通过老年综合评估进行系统筛查,该评估包含日常生活能力、认知状态、营养状况等26项指标,能更精准地把握老人的健康状况。 就诊时,建议优先选择老年共病联合门诊,像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一楼的老年共病门诊就是这类门诊,由老年科医生主导,联合心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可有效避免“多头挂号、重复检查”的困境。

科学应对共病:从治疗到护理的全流程方案

在老年共病的治疗上,核心是打破“单病治疗”的局限,进行整合管理。薛玉梅所长解释,这并非简单叠加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而是要从整体出发:药物管理方面,需由临床药师通过一些工具系统审查用药,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冲突,比如抗凝药与止痛药联用可能引发出血,必要时减少非必需药物;多学科协作尤为重要,由老年科医生、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等共同制定方案,例如面对心衰合并肾病患者,需平衡“限盐”与“维持电解质”的矛盾;对于高龄或衰弱老人的手术,像关节置换,需先由老年医学团队评估风险,提前优化身体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临床上甚至有84岁患者术后两三天即可下地的案例。相比传统的“分科看病、各管一病”,这种创新的整合治疗更注重“整体获益”,比如对衰弱老人,会优先保证生活质量,而非严格追求血糖、血压的“完美达标”。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

除了治疗之外,家庭与医疗的协同护理同样关键。日常监测中,家中可备好血压计、血糖仪、血氧仪,记录老人的血压、血糖、体重变化,比如心衰患者2~3天内增重2kg以上可能提示水肿;同时观察老人的进食量和情绪状态,警惕食欲骤降或沉默寡言。用药管理上,可用分时段药盒分装药物,搭配智能提醒工具,并保留完整用药清单,包括处方药、保健品,就诊时给医生参考。康复与营养方面,鼓励老人做肌力训练,比如用矿泉水瓶练手臂、踩家用单车,每周至少2~3小时;饮食中增加蛋白质,搭配蔬菜,减少精制碳水。心理支持也不可或缺,可通过老照片、往事回忆锻炼认知,每月安排1-2次社交活动,像家庭聚会,尊重老人的自主选择,比如作息、饮食偏好。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薛玉梅(左)与主持人曾姐姐(右)

粉丝提问与回答

Q: 有血糖,尿酸,肝胆问题该怎么办?
A: 建议优先就诊内分泌科,由医生制定方案控制代谢指标,比如血糖、尿酸。同时需调整生活方式,尤其要注意饮食,像广东地区尿酸高比例高就与常喝老火汤等习惯相关,还要配合运动干预。

 

Q: 我父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一天要吃好几种药,病情还算稳定,但是大半年了也不愿意找医生复查,请问就一直按照原来的方案服药下去可以吗?
A: 高血压、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但用药方案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可能随季节、地域等因素波动,建议 3-6 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时 3 个月一次,特殊情况可延长至半年。此外,要定期评估脑、心、肾等靶器官是否受损,不能长期不复查。

 

Q: 我母亲最近老是头晕,她有高血压和颈椎病,我们搞不清到底是哪个病引起的,应该先去看心内科还是骨科?挂号都挂不对。
A: 头晕可能由高血压、颈椎病、脑血管狭窄(比如颈动脉或颅内血管问题)等多种原因引起,缺乏特异性。建议先评估脑部情况,也可以选择老年人共病联合门诊,综合处理多疾病问题。

 

Q: 我刚做完心脏支架,医生让我多走路锻炼;但我又有严重的膝关节炎,一走路就疼。这两个医生的建议完全是反的,我到底该怎么办?
A: 可先进行肌肉训练;若膝关节炎严重影响活动,建议骨科评估,必要时进行手术,像膝关节手术,高龄患者也可以耐受。老年医学科可参与术前评估及术后康复方案制定,协调治疗矛盾。

 

Q: 都说鱼油对心血管好,我父亲在吃阿司匹林,我给他买了鱼油保健品,但他一个当护士的朋友说这两种不能一起吃,会增加出血风险。这是真的吗?这么多保健品,到底哪些能吃,哪些是禁忌?
A: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抗凝药与鱼油、活血类中成药等合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曾有相关案例。保健品并非无害,其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确,使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避免与药物冲突。

 

Q: 我奶奶 90 岁了,有心衰、肾病,非常衰弱。医生建议做一堆检查,但每次去医院折腾一趟,她回来就好几天缓不过劲。我们感觉她只想在家舒服待着,应该继续坚持做各种检查和治疗吗?
A: 心衰会导致患者动辄气喘,有的甚至不能平卧,肾病也会影响生活质量,在家很难自行缓解。这两种疾病可能相关且存在治疗矛盾,比如造影剂可能加重肾损伤,需要专业评估。建议就诊老年医学科,避免多科室奔波,综合制定适合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Q: 我父亲有慢阻肺和心脏病,有时会觉得气短。我们子女特别紧张,分不清什么时候是在家吸氧就行,什么时候是必须马上送急诊的危险信号?有没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A: 可通过以下简单标准判断:若能平卧、脚不肿,说明心脏状态相对平稳;两三天内体重骤增 2 公斤以上,可能是心衰加重导致水钠潴留;血氧低于平时水平或 95%,长期肺功能差者需对比基础值,可能是肺部问题;若生命体征如血压、心跳、呼吸平稳且症状较轻,可在家观察;若症状严重,比如极度难受,要立即送急诊。

 

Q: 我妈妈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像这种情况我们挂号应该去哪个科?还是三个科室都要挂一遍?
A: 冠心病、高血压以心内科为主;糖尿病若病情稳定,心内科医生可进行基本调节;若血糖波动大、难管理,需就诊糖尿病专科或老年共病门诊,不用同时挂三个科。

 

Q: 家里老人同时吃心脑血管药和关节止痛药,听说有些药混吃会伤胃或伤肾?作为家属,怎么快速判断哪些药组合有风险?出现什么症状(比如头晕、胃痛)必须立刻停药就医?
A: 多重用药风险需要医生和药师共同评估,不建议自行判断。出现头晕、胃痛等不适时,不能擅自停药,比如停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应立即就医,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Q: 我父亲每天要吃好多种药,有降压的、降糖的、护心的、补钙的…… 我们做子女的完全记不住哪些要饭前吃、哪些要饭后吃、哪些必须隔开吃。有没有简单好记的分类方法?或者实用的工具推荐?真怕吃错了顺序影响药效。
A: 实用工具包括分类药盒,可按早中晚、睡前分时段,还有智能药盒,能提醒服药;小技巧是将医生处方保存到手机,方便查看服药时间,比如餐前、餐后,也便于复诊时给医生参考。

 

如果您错过了直播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内容回放

图片

策划统筹:曾文琼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文琼

摄影:崔俊超

实习生:彭巧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