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着年轻人们在这里出出进进,周边居民还以为里面开了个地铁口!”
顺德大良,沿江路22号,38米高的红砖烟囱早已不再冒烟,而是变成焕然一新的小熊·织梦园:集合文化艺术馆、精品民宿、特色餐厅和咖啡馆的文旅综合体。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的交融处寻找最佳角度。其开园半年已吸引超10万人次到访。
这座老厂房的蜕变,是以“微改造”为路径,深植在地文化、唤醒“工业记忆”、引入市场活力,探索着“文城互济”与文旅产业“双向奔赴”的顺德实践。
工业记忆
红砖烟囱建于1958年,曾是布厂锅炉房的“心脏”,如今是园区的“打卡”地标。
“顺德有两条这样的烟囱,一条在这里,另一条在容桂。我们原貌保留,未作改动。”工作人员介绍道。
园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创办的东西区布厂,随后历经大良棉织厂、大良塑料织造联营厂变迁;在20世纪八十年代鼎盛时期,在这里工作的职工多达800人,曾创下年产值1300万元的辉煌。这是顺德的工业遗产,是城市独有的文脉之一。
2018年,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竞得该厂房20年的使用权,进驻后更名为“小熊·织梦园”。改造的核心是“修旧如旧”,让工业记忆成为触动人心的载体。
织隅民宿。
因此,建筑肌理被最大程度尊重。6栋青瓦红砖厂房构成主体。改造中,设计团队将其中5栋巧妙连通。动线设计舒服,雨天亦可行走无忧。织隅民宿内,老厂房的梁柱、拱门清晰可见,原有厂区的格局得到了最大的保留。
“修旧如旧”是一种新旧对话。在“不期馆”,复古钢梁成为艺术展和市集的背景,装置与手作在旧“骨骼”中讲新故事。
但更动人的回响,来自人。在织膳房的茶室,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奎回忆起,项目在即将建设完时,来了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上前询问和聊天后,发现他们曾经是工厂老职工,得知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没有没拆掉,还重新建设了起来,所以呼朋唤友回来“打卡”。在园区看到建设者的身影时,还会一起合影留念。
“这地方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刘奎感慨,“一座城市若能存放不同时代的故事,它就很立体,就会有内涵。”
在地文化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与统筹协调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南都记者探访位于顺德大良的小熊·织梦园过程中看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与“在地文化”的基因,深植于升级改造的全过程中。
“接手时叫塑织厂,‘织’字很有味道。”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奎说,保留“织”字,命名“织梦园”,链接着工业过往与梦想未来。
项目启动时考察过各地运营团队,但最终发现很多设计师非常优秀,可是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深度与项目愿景存在差距。最终,项目选择了本地深耕的华德里团队。
“双方理念高度契合,对本地文化、业态设计的理解高度认同。”刘奎直言,本土团队的优势在于对顺德人文精神的熟悉,能将“在地感”自然融入空间。
这在织隅民宿的设计中尤为突出。项目斩获法国设计大奖,最大程度保留了老厂房结构。天然采光井、原木、棉麻、石材、藤编等材质营造出温馨治愈的氛围。就连民宿公共空间的灯光调校,都耗时数月,只为找到属于这片土地最适合的表达。
“烟囱咖啡”。
“设计师通过不断学习和融合,找到适合顺德、适合这里的方式。”织隅民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断“推倒重来”与提升优化后所呈现的效果,就是“一步一景”,浸润着岭南气质。
“织膳坊”精研顺德本味与现代技艺,呈现“舌尖上的顺德水乡”。“味空间”则融入东南亚风味,呼应城市的开放。
这契合顺德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核心,凸显文化特质,传承历史文脉。
业态互补
让旧址“长”出新文化,这种多元融合的模式,吸引年轻群体的聚焦驻足。而背后,小熊·织梦园的打造,前前后后打磨了8年。
“为什么做织梦园?”前不久召开的顺德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一峰以小熊“织梦园”项目为代表案例,分享了企业转型探索。
首先是用户需求。李一峰表示,当代人不只需要产品,更需要情感归属与生活灵感。织梦园项目的初衷就通过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场景体验,提供轻松愉悦的品质生活方式,“所以这是我们与用户共创生活方式的一次尝试。”
织隅民宿。
另一方面是源于企业责任。
“向顺德工业致敬,向时代建筑致敬,向当地文化致敬,也想让更多人看到顺德、来到顺德、爱上顺德。”李一峰说。
市场活力的迸发,体现在精准定位、业态互补、传播裂变与产业反哺的有机统一。
织隅民宿成功吸引追求品质的国内一线城市与大湾区内的游客,其中女性占比达七成,证明了市场的认可度。同时,园区构建了互补的业态生态:民宿是核心体验与收入来源;烟囱咖啡和特色餐饮满足休闲与餐饮需求,兼具引流功能;不期馆通过文化活动提升园区气质并持续吸引客流。
“味空间”。
尤为关键的是传播裂变:精心设计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和拍照场景,用户自发在小红书等平台创造了海量分享,形成高效的自传播。
据记者了解,目前园区还在改造一座“生活馆”,一方面对产品进行场景化,让园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爱好和生活习惯反哺到产业中,推动产品研发、设计与迭代。
这正是顺德“文旅与产业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以“微改造”推动“内涵式发展”,政府“治理投入”破除障碍,“修旧如旧”则是对“文脉赓续”的坚守……一座旧厂房的焕新,是顺德交出的一份关于城市更新与人文经济发展的生动答卷。
其证明制造业大区可通过精耕“微改造”,保存“工业记忆”与岭南文脉,以“文城互济”打造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精致小城,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这一实践,也为其他城市平衡保护与发展、协调人文与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顺德经验。
统筹:李平、董淑云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王倩 实习生 陈无忧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