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布《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24年,广州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33万人,稳居全省第一。广州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七成。工资性收入常年保持在城镇居民收入65%左右、农村居民73%收入左右的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多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在国内主要城市中稳居前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保持下降态势,显示消费结构趋于多元化。
与此同时,广州人口增长韧性较强,处于全国第一阵营。2000-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总增量达888.5万人,仅次于深圳(1078.17万),远超北京(803.9万)和上海(813.68万),城市能级跨越式提升,在一线城市中表现突出。人口增长长期增速为2.8%,高于北京(2.0%)和上海(1.7%),显示出持续的人口吸引力。
《广州蓝皮书:广州社会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现场。
人口从业结构变化明显
与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一致
蓝皮书分析指出,从户籍人口市内迁移情况来看,2023年,广州中心城区人口(荔湾、越秀、海珠、天河区)户籍人口市内迁入共50651人,迁出共75138人,净迁出人口为24487人,迁出迁入比为1.48,与2022年相比,净迁出人口数量增加7101人,迁入迁出比上升0.05,表明人口从中心城区进一步向外围城区迁移速度略有增加。常住人口各区分布也体现这一趋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由2022年的33.0%下降至2023年的32.4%;外围城区(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增城区)人口比重由63.0%上升至63.7%,显示广州人口由“中心”向“外围”加快转移,分布格局更加合理。
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居住半年以上人口从业人数比例排名前三的行业是制造业(1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6%)、批发和零售业(17.41%),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提升最快,比2022年增长0.5个百分点;制造业从业人数占比减少显著,比2022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这一趋势与广州二三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一致。
2023年,广州居住半年以上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5.23万人,较2022年增加了11.34万人,占总体人口的比例为13.4%,较2022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0-3岁婴幼儿人口为52.35万人,占总体人口的2.7%,较2022年减少0.32万人。而4-14岁人口为202.88万人,比2022年增加了11.64万人,增长6.1%。总体来看,0-3岁人口总量和占比下降,而4-14岁人口总量和占比上升趋势突出,幼儿园、小学学位短期内依然会保存较为旺盛需求。
蓝皮书建议,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推进广州人口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精准化+弹性化”户籍制度改革,激活郊区人才集聚动能,二是开发重点人群人力资本,多维施策释放人口红利,三是构建全周期生育支持体系,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创新,四是打造全龄共享的城市生态,实现新型城市治理格局,五是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民生福祉普惠均衡。
以南沙为突破口
打造跨境医联体矩阵
蓝皮书调查显示,70%以上受访港人支持跨境医疗合作,赞成由特区政府资助港人赴内地医院看病。2023年港澳居民赴广东住院量达30575人次,较2018年、2019年分别增长125.6%、58.6%,部分医院2023年甚至出现港人就医人数翻倍现象。港澳居民“北上就医”是大湾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必然结果,也是打通跨境医疗协作堵点难点问题的重要契机。蓝皮书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是国内医疗高地,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医疗资源,有实力也有信心携手港澳共建跨境医疗联合体,推动穗港澳医疗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助力大湾区医疗卫生健康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走深走实。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健康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取得明显实效,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优质高效的医疗系统也持续释放“强磁力”吸引港澳患者“北上”就医。
蓝皮书建议,用好用足现有资源优势,以南沙为突破口,重点用好省南沙工委这一工作机制,探索跨境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两种医联体模式,打通交通联通、区域差异、医疗福利跨境衔接、医疗人员跨境执业这四个跨境就医难点堵点,共同打造跨境医联体矩阵,集聚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大湾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推进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提供经验借鉴及合作渠道,同时有助于吸引港澳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融入广州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竹 通讯员 穗社科宣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