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江门将培育50名乡村网红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5-08-13 20:27

8月13日,江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江门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方案》提出,通过“媒体+”市场、产业等七大板块,涵盖17项工作任务、29个“媒体+”链接节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赋能体系,助力“三农”发展。

图片

江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解读《方案》。 杨兴乐 摄影

培育多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据介绍,江门是全省农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目前建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3家、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粤字号”农产品113个,打造了以“江门优品”为领头羊的市县镇三级品牌矩阵。

《方案》立足江门实际,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未来三年“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2025年底前是重点突破阶段,组织江门特色农产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展会,并通过媒体矩阵的集中宣传推广,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初步构建起产销对接的顺畅渠道;2026年是深化拓展阶段,着重擦亮新会陈皮、台山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招牌,进一步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培育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使特色优势农业品牌知名度得到质的提升;2027年是全面提升阶段,农产品线上线下消费兴旺,农业品牌国际知名度提高,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品牌助农增收渠道显著拓宽,“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成效全面凸显。

举办直播带货活动不少于100场

《方案》提出,通过“媒体+”市场、文化、生活、产业、品牌、科技、智库等七大核心板块,涵盖17项工作任务、29个“媒体+”链接节点,发挥信息传播、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媒体+市场”,畅通产销链路。江门鼓励加强“江门优品”“供销优品”等电商平台建设,建设永不落幕的线上“农博会”“农产品推介会”,让采购商“云端”看货、选货。通过政府搭台、媒体唱戏、企业参与的模式,江门将持续开展“助力百千万・网推家乡美”等直播带货活动,对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集中推介,至2027年举办直播带货活动不少于100场。

“媒体+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发展注入新动能。江门将与各媒体开展项目共建、运营合作和品牌打造,通过现象级产业品牌打造、消费引导,助力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底前力争实现六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900亿元。

“媒体+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江门将重点宣传推广恩平市AI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监测站采集土壤、虫情等信息,实现精准农业。推动“手机”成为“新农具”,开展“智慧农业特训营”,培训农民掌握手机智能操作、电商运营等技能,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能力,熟练驾驭手机这一“新农具”,成为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

培育50名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

瞄准“媒体+品牌”,江门将重点对“江门优品”培优扶强。其中,鼓励媒体与“江门优品”运营企业加强合作,重点宣传推介其新产品新包装,积极参与爆款产品的直播推介,提高“江门优品”知名度,为“江门优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媒体+文化”深挖品牌内涵。江门将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拍摄《侨乡味道》系列纪录片,创作农产品文化短视频;在新会柑、荔枝等农产品收获季,举办“沉浸式采摘节”,通过VR全景直播技术,让消费者远程体验农耕乐趣;开发以陈皮、茶叶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产品销售”的双向赋能。

“媒体+生活”创新消费场景。江门将在市县两级主流媒体客户端开设“农产品生活指南”专栏,推出“名厨教做家常菜”等系列内容。开展“农产品进万家”活动,组织社区团购和线下体验。创新推出“农产品盲盒”和“认养农业”模式,消费者可通过直播实时查看认养作物的生长情况,增强消费体验。

“媒体+智库”培育专业人才。江门将建立“媒体助农人才库”,开设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等实操性课程。将举办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竞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计划到2027年,培育50名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育军 通讯员 江轩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