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近期再现明星基金经理离任案例。8月9日,该公司公告显示,曾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从不足4000万元规模带至百亿的基金经理翟相栋,因个人原因正式卸任,且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岗位。
这是继马龙、苏燕青、王岩之后,招商基金年内流失的又一位核心投研人员。从行业视角看,这一现象并非孤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2025年以来已有242名基金经理离任,创近年新高,其中多位绩优基金经理被传“公奔私”。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场人才流动背后,既有公募行业薪酬改革、监管政策调整的推动,也折射出私募机构对头部人才的持续"挖角",以及行业从"明星化"向"平台化"转型的深层变革。
百亿基金经理翟相栋离任
对业内而言,翟相栋的离职早有端倪。7月22日,招商基金已增聘陆文凯与翟相栋共管该基金,这种"提前增聘+平稳过渡"的操作模式,被业内视为基金经理离职的典型信号。
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4月29日接手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以来,翟相栋的任职回报达117.90%,年化回报27.24%,在同类2901只基金中位列第5名,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106.36个百分点。
业绩的亮眼直接转化为规模的飞跃。翟相栋接手时,这只基金规模尚不足4000万元,濒临“迷你基金”边缘;到2024年底,规模已突破百亿大关。翟相栋“高赔率配置策略”和聚焦TMT、国防军工等成长赛道的投资风格,曾吸引大量机构与个人投资者。
然而,随着离任消息的流传,资金开始撤离。最新二季报显示,该基金规模已降至81.32亿元,期间净值增长率下跌3.63%,份额出现超3亿份净赎回(A+C合计)。如今,该基金由陆文凯单独管理,后者过往持仓更偏均衡,历史持仓行业覆盖TMT、国防军工、公共事业、食品饮料等,能否延续业绩神话仍待观察。
招商基金年内已流失四名基金经理
翟相栋的离场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招商基金已先后经历马龙、苏燕青、王岩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清仓式卸任":4月1日,招商基金固收老将马龙“清仓式卸任”,其离职前管理规模高达876亿元,占公司固收规模近20%;4月17日,基金经理苏燕青因个人原因卸任包括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ETF在内的全部9只基金;4月23日,王岩也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全部11只基金。
回溯更早时间,2024年6月,权益大将贾成东已先行出走,其管理的招商行业精选任职回报达192.09%。
对于翟相栋的离任,招商基金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回应称,人员变动是“基于整体投研团队长远规划、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需求做出的正常调整”,并强调该公司权益投资团队经历多轮市场转换的考验,已探索出一条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形成了有序建设的人才梯队和“本分、专注、开放”的投研文化。
“目前,我司权益投资团队拥有超70名专业投研人员,其中基金经理55人,平均从业年限超13年。”招商基金表示。
行业缩影:公募人才“迁徙潮”
明星经理“公奔私”现象再引关注
此外,招商基金的人才流动也并非个别现象。2025年以来,公募行业正经历新一轮人才洗牌。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8月12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2人,较去年同期212人增加30人,增幅约14.15%。其中不乏一批知名基金经理,包括中欧基金的曹名长,工银瑞信基金的蒋华安、张宇帆,景顺长城基金的鲍无可,华商基金的周海栋,融通基金的范琨,安信基金的张翼飞,建信基金的王鹏,华夏基金周克平等。
数据来源:Wind
另据Wind统计,截至8月12日,嘉实基金今年以来离任基金经理数已达14人,居行业前列;其次是中信证券旗下中信证券资管,年内也有7位基金经理离任;南方基金今年以来离任基金经理数为6人。此外,招商基金、申万菱信基金、华夏基金、信达澳亚基金以及永赢基金等五家基金公司,年内宣告离任的基金经理均达到5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公募行业人才加剧流动的背景下,“公奔私”现象再度升温。据业内消息,市场猜测翟相栋或转战私募领域,甚至有传言称他将与另一位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共同加入某私募机构。尽管该传言尚未获官方证实,但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潮”已再度牵动市场神经。
“私募虽运营难度不小,却仍对一些基金经理颇具吸引力。”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道,其一,私募薪酬激励机制更具诱惑力,业绩提成机制可让基金经理在产品表现出色时收获丰厚回报,对追求高收入者吸引力更大。其二,私募投资自由度高,可让基金经理更充分施展个人投资理念与策略。其三,从职业发展角度,“奔私”有创业性质,能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从“打工人”到“掌舵者”的转变,这对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基金经理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基金经理离职潮背后
公募团队化、制度化转型成新趋势
在公募基金经理密集变更背后,公募基金行业正逐步摆脱过往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来吸引资金的模式,积极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孙珩指出,在此过程中,行业着重强化投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有意淡化个人标签,以此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
如招商基金实施的“1+7”投研运作模式。“公司权益投资团队经历多轮市场转换的考验,已探索出一条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招商基金在回应翟相栋离任时强调。
同时,孙珩表示,当下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加快,人才竞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薪酬比拼,而是朝着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以及赋予更大决策权等多元化维度转变。此外,行业发展模式正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此趋势下,行业愈发重视长期业绩、风险管理以及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这无疑对基金经理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招商基金也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回应称,自2021年起,该公司将公募投资业绩考核周期从三年延长至五年。在近年来的长期考核实践中,该公司始终围绕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这一核心,持续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此外,招商基金还持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力求紧密挂钩投资者回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确保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的长期一致性。
年内高管层变动频繁
未来这一现象或持续加剧
值得关注的是,人才流动的涟漪不仅波及投研一线,高管层的变动同样频繁。5月20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任职满三年的总经理徐勇因个人原因离任,由老将钟文岳接任。
随后在5月底,招商基金集中任命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副总经理级高管:朱红裕、王景均为基金经理出身,此前分别担任首席研究官、总经理助理,且同为投决会成员;陈方元则在任命前已担任公司首席机构业务官。
6月27日,招商基金再发高管变更公告,任命拥有21年金融从业经验的险资老将于立勇为首席(副总经理级),这也是公司年内提拔的第四位副总经理级高管。值得注意的是,于立勇在升任前已于5月29日卸任全部公募产品管理职务。
8月4日,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辞任招商银行副行长,招商银行公告显示其 “不再在招行及其控股子公司任职”,而招商基金正是招行控股子公司,目前其在招商基金的任职去向尚未明确。
不仅招商基金,同期多家基金公司也迎来高管调整潮。以易方达基金为例,今年1月至7月,其董事会出现系统性重组,苏斌、邓谦、詹余引、易阳方、周泽群相继离任,12个月内董事变更比例超50%;3月,掌舵9年的董事长詹余引卸任,由总经理刘晓艳接任,分管投研的副总裁吴欣荣升任总经理,副总经理萧楠、陈皓、张坤则先后卸任管理职务,专注于投资业务。
今年7月,华安基金董事长朱学华结束11年任期卸任,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棒;8月4日,华能系财务老将叶才接任景顺长城基金董事长;汇添富基金于7月14日完成董事长更迭,原东方证券总裁鲁伟铭接替李文出任新职,其2025年1月已兼任公司党委书记;嘉实基金7月5日宣布总经理经雷兼任财务负责人,原财务总监李明因个人原因离任;工银瑞信则在1月完成董事长更替,尚军接替郭特华出任新职,此前由王海璐曾代为履职,此次调整延续了银行系基金公司"股东背景主导治理"的传统。
业内人士认为,此类变动既受行业周期影响,也与监管推动的 “去明星化”、强化投研团队建设等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今年以来,除常规原因外,市场竞争加剧、股东结构与战略调整、个人职业发展以及行业转型需求等因素也加速了公募基金公司高管流动。”在孙珩看来,公募基金公司高管频繁变动,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需要实现新战略落地的深层次变化及行业对补齐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短板”的迫切需求。
孙珩进一步指出,在行业大改革背景下,这一现象或持续加剧:行业竞争将持续升级,股东战略调整可能更频繁,加之行业不断探索新发展模式与业务领域,对高管的能力和经验要求持续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高管流动维持高位。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