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机器人、探秘脑科学,30余名深圳10后解码未来产业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8-14 20:27

8月12日,“了不起的南山少年”第三季新质生产力调研团走进星尘智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与深圳理工大学,来自南山全区不同学校的30余名少年们通过实地参访、现场体验与深度对话,继续系统解构深圳作为新质生产力前沿阵地的创新密码。

图片

10秒上手体验,操控具身机器人

南山少年畅想机器人未来应用场景

8月12日上午,调研团首站来到了位于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的星尘智能。

图片

“哇,这是一家充满科技感的公司!进门的时候机器人自己会向我们挥手欢迎!”走进星尘智能公司展厅,南山少年调研团就见证了采用世界领先的“绳驱传动技术”的AI机器人,“相比于我以前见到的普通机器人,星尘智能研发的机器人与人类的行为更加相似。”南山区丽湖学校的孔孟曾同学发现,该公司研发的Astribot S1机器人通过类人肌肉的驱动方式,实现了更流畅、更灵动自如的运动表现。

“它很容易操作,我10秒就学会了遥控它,它还能模仿我的动作完成杯盖翻转,甚至能避开突然移动的障碍物,这是很多机器人做不到的。”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的谢沅承同学在工作人员的演示下发现,机器人可以扭动手腕让毛绒娃娃飞出一条弧线。

图片

30余名南山少年围绕在工作人员和Astribot S1机器人的周围,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操作讲解,随后少年们轮番体验机器人遥操机器人的全身运动,抓起物体和定位抛出等。而就在Astribot S1机器人精准夹起毛绒玩偶并投进纸箱的瞬间,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领略了Astribot S1机器人在多种应用场景的表现,如冲调咖啡、宠物喂食、制作华夫饼、指挥音乐等。南山区桃源小学谢家昊同学畅想,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渗透进各行各业,不仅能做家务,还能替代人类去做一些危险工作,甚至能投放到战争中以减少人员伤亡。

诚然,星尘智能副总裁王佳楠表示,机器人的安全和稳定是服务人类的首要前提,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协作,将人从危险、繁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可以更聚焦于创造与关怀。她的阐释也点明了,新质生产力"赋能而非取代"的核心价值。

探访两大尖端科研机构

点燃少年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与好奇

当天下午,南山少年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开启了脑科学探秘之旅。

图片

“你们知道吗?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但科学家已经完全绘制出它的连接图谱。”在深圳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大设备科学部,少年们屏息凝神,一路跟随、聆听讲解。

透过400倍显微镜,调研团清晰看到线虫神经元如何通过化学突触传递信号。当研究员调出果蝇嗅觉神经元的3D重构图时,孩子们发现:“果蝇的20万个神经元虽然比人类少得多,但嗅觉回路竟能识别4000多种气味!”

“通过电磁调节,孔径能在5-20厘米间自由切换,既保证动物安全,又能精准捕捉异常行为。”研究员一边讲解最新研发的可变孔径系统,一边介绍这个看似微小的改进,背后是脑所“问题导向”的创新哲学——科学家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200多个原型,经过127次动物实验才最终定型。

继探访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尖端机构后,南山少年们走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图片

“我们的楼叫做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它到底是做什么的?”讲解员的话音刚落,一位少年立刻指向楼层导览图:“老师,这栋楼1楼是展厅,2到5楼都是公司,而6到8楼是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位少年敏锐的观察力,精准地切中了这座创新中心的核心——全国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非常棒!”讲解员笑着回应:“楼上,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潜心科研,探索生命密码;楼下,是我们孵化和引进的优质初创企业,它们将实验室里的前沿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产品。”

“初创企业刚起步,最需要什么?”讲解员又抛出问题。“钱!”“场地!”“设备!”“人才!”少年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没错,初创企业就像刚出生的蛋,”讲解员形象地比喻道,“我们这个创新中心,就是为它们量身打造的‘温箱’。我们提供共享设备、专业服务、政策支持和人才对接,让这些‘金蛋’能安全孵化、快速成长。”

在了解了“合成生物学”是“通过设计改造天然生物体系或构建生物生命系统,有望为医疗健康、绿色制造、农业环保等领域带来颠覆性突破”后,南山少年们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与好奇被彻底点燃。一位少年谈道:“今天,我看到了未来。原来改变世界的创新,就藏在‘楼上楼下’的紧密协作里。”

少年需要与新质生产力建立紧密链接

当天的最后一站,南山少年们踏入了深圳理工大学这所充满未来感的现代化校园。少年们好奇地穿梭在各个学院其间,感受着这所新兴大学与城市创新脉搏同频共振的活力。

图片

工作人员介绍,这所大学2024年正式设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办学起点高、研究型、小而精、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特点,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当了解到该校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为办学特色,少年们好奇地走进学校曙光书院,学习该校“三导师制”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图片

据了解,曙光书院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李国杰和樊建平等科学家们成功研制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开拓性工作。以“曙光”为名,旨在让学子传承曙光人“说到做到、忍辱负重、宠辱不惊、砥砺前行”的精神,科研工作的艰辛与重大意义深深激励着南山少年。

经历充满求知欲的校园探索后,“了不起的南山少年”第三季新质生产力调研团将在学校报告厅准备备受期待的调研成果路演,将两天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梳理与碰撞。

“今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酷炫的科技,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打破边界、协同创新。南山少年,也可以是新质生产力的思考者和未来的创造者。”一位南山少年向记者表示。

王佳楠认为,近年来,深圳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但行业发展仍需与年轻群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结。“了不起的南山少年”这类实践交流活动,既能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研发领域,也能为企业产品优化提供新思路、带来新灵感,期待未来开展更多合作,让机器人技术更早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良性互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童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刘嘉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