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南沙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东涌镇单元)通过审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至此,广州7个涉农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均已获批,包括花都区3个、从化区2个,增城区、番禺区、黄埔区、白云区、南沙区各1个,共计10个。
自2021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广州经历了“试点探路-扩面提质-深入推进”的迭代升级,以“2+7”(即2个试点+7个涉农区)作为抓手,全力构建“良田比较集中、村庄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健康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尤其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后,广州坚持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重要抓手,开展系列政策引导与实施行动,打造典型示范和亮点工程。
随着各涉农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部获批,全市300多个整治项目全面铺开,驶入深入推进实施的“快车道”。
获批实施方案名单:
从化区获批2个方案:从化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国家级试点)、从化区鳌头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国家级试点);
增城区获批1个方案:城乡融合示范区增江东岸专项试验区(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省级试点);
番禺区获批1个方案:番禺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黄埔区获批1个方案:黄埔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白云区获批1个方案:白云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花都区获批3个方案: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炭步镇单元)、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赤坭镇单元);
南沙区获批1个方案:南沙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东涌镇单元)。
从化鳌头万亩良田项目。
打造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
作为首个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从化区以2023年获批的试点方案“穿针引线”,以“一带四区”引领多个示范片区全面铺开,实施差异化整治模式,并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从化十条”等一批创新政策。(详细报道:全国唯一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广州从化如何聚力突围?)
例如,鳌头镇万亩良田片区完成了7000亩农田整治,盘活利用龙潭旧镇墟沿街百余栋旧厂旧屋的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资源,引入越秀集团风行田园综合体产业项目,打造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区,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约25%;
吕田镇源头生态修复片区迭代实施“全域+生态修复”模式,启动狮象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推动闲置宅基地、空心村盘活利用、腾挪优化,已有37亩进行拆旧复垦。这些地块逐渐被复垦复绿,与周边的农田、林地融为一体,腾退复垦的用地后续将种植9000余株鹰嘴桃、三华李等,整体提升区域生态质量与经济效益;
从化区吕田镇源头生态修复片区。
街口风云岭片区同样盘活了低效留用地,实施“山水城田河”骑行道贯通规划等措施延续古城文脉,守护“城央的森林公园”,为风云岭片区补齐中心城区商业、文化配套短板,提升公共基础设施质量。
而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增城区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于2023年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备案实施。据了解,石滩镇以垦造水田项目为先导项目和先行示范,滚动推进增江东岸良田连片,坚持“一村一策”打造各村品牌文化。通过田块调整、农田防洪防涝等方式对农用地实施改造,做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实现“小田并大田、薄地变良田”,便于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和管理,逐步打造增江东岸“万亩方”,为石滩镇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奠定良好基础。(相关报道链接:乘省级试点东风,广州增城将打造珠三角罕见“万亩良田”)
增城区石滩镇垦造水田项目田桥片区。
显著的整治成效,使得从化试点入选了自然资源部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典型案例。在抓好现有从化区、增城区两个试点的工作基础上,广州结合各区整治潜力和发展需求实际,推动试点经验扩面提质。全市7个涉农区积极响应、不断探索,整治规模整体位居广东全省前列,致力于打造超大城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先进样板。
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赋能路径
从化、增城两个试点方案扎实推进,示范效应逐渐向广州其他涉农区域覆盖。各涉农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区位特色,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赋能路径。
2024年可谓是集中爆发之年。番禺区、白云区、黄埔区以及花都区赤坭镇、炭步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陆续获得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实施,整治工作呈现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例如,番禺区重点聚焦建设用地整理,优化零散耕地布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白云区厚植南北发展差异底色,南部做实城中村改造,北部则做强农文旅融合;黄埔区则重点聚焦村庄集中和产业集聚。坚持“低效腾退-集中安置-统一设计”三步走,引导村庄集中。
具体路径与成效如何?番禺区正在将万亩耕地开垦计划、狮子洋未来科技产业园、旧水坑村村镇工业集聚区、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山渔港核心提升项目等一批项目,打造成为特色精品样板工程。同时,推动石楼镇、化龙镇、石碁镇、南村镇、新造镇高质量完成“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培育任务,分别打造为“产业兴旺、发展有序、舒适宜居、功能完善、生活便捷、治理高效”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做实广州活力创新轴番禺段。
番禺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莲花山渔港效果图。
白云区南部通过“全域+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促进产业大集聚、村庄大集中、微田高价值、生态高品质,推动产城融合。其中,民科园核心区改造探索全国首例“全域+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实现从“破旧村落”到“产业高地”的转型跨越。北部则推动“全域+农文旅”,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提供“白云样板”。
不仅如此,白云区还重点围绕“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整理”设计激励政策,进一步探索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现白云区首宗超百亩农村土地经营权首次登记。
在黄埔区,迳下村按先建后拆、滚动搬迁、局部抽疏的模式,腾退低效村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发展,存量建设用地规模腾挪形成集中安置区,并采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打造了“零停电、零电费、零能耗”的智慧岭南村居,形成全省首个集“科创、田园、山水、零碳”要素的“未来乡村”,入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同时,通过增减挂钩、零散耕地布局优化、开发边界调整等方式拟整治形成10片、13000亩成片连片高价值产业平台,导入一批新质生产力优质产业项目,预计将撬动产业投资1000亿元。
迳下乡村旅游景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李剑锋 摄
全市已整理盘活建设用地2.94万亩
如今,随着花都、南沙(东涌镇单元)两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获批实施,广州7个涉农区均有方案获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驶入“快车道”。 花都、南沙(东涌镇单元)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土地增效”与“生态增绿”同频共振,奋力实现“产业升级”与“村民共富”双向奔赴。
近些年,广州聚焦村镇工业集聚区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再利用,系统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关键难题,以构建“1+N”政策体系为核心抓手,有效激活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内生动力。
花都区在此方面正在发力,努力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截至今年7月,花都区集中统筹推进升级改造项目共21个,其中广州花都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等9个项目入选市级试点,数量居全市首位,纳统金额合计约16亿元。目前11个项目已实际动工,通过整治工作预计可盘活用地达1700亩。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也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州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在不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解决产业空间与耕地保护矛盾。
落到地方来看,南沙区东涌镇通过统筹零碎地块,盘活荒废农用地,四季轮作观花类作物,规整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粮食类作物,结合栈桥步道系统搭建游览路径,将官坦村农业公园打造成集农业科技、田园文化、湿地风光于一体的体验区,节假日吸引了大批游客,以农文旅经济促进当地村民增收。
南沙区东涌镇官坦村农业公园。
广州持续探索区、镇、村、企多方合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破解乡村产业用地落地难等问题,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振兴卷”。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广州又以生态修复与环境提质为重点,多维度改善区域生态质量。从“低效闲置”到“高效流转”,将资源增值转化为民生福祉,这样的发展案例正在广州涉农区内频频诞生。
现阶段,广州全市300多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面铺开,系统实施的重点整治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全市新增耕地1.36万亩,成功划定17个千亩方、52个百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用地整理盘活2.94万亩;引进产业项目42个,实施生态修复项目89个。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的重要抓手。随着一批可实施、可推广的特色整治路径形成,广州正继续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新路径,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州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