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眼科医生只有6万多名,如何守护好14亿双眼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林浩添教授受邀登上央视知名节目《开讲啦》,以"守护光明,让每一双眼睛看见幸福"为主题,围绕我国眼健康现状、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的应用、智能巡诊车实践及未来愿景展开。
医患比远不足1:20000
6万眼科医生如何守护14亿双眼睛?
1999年,心怀“学医报国”理想的林浩添考入中山医科大学,并于五年后进入国内顶尖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时面临出国深造与否的抉择,在恩师刘奕志教授“留下来攻关重要项目、争取新的突破更具挑战性”的鼓励下,他毅然决定扎根祖国,专攻当时治疗效果不好、亟待临床攻关的罕见复杂眼病——先天性白内障。
博士毕业后,林浩添留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参与筹备“小儿白内障之家”,两年后这一国内首个专注于小儿白内障的专业团队正式成立,并助力其推动先天性白内障科研的突破以及治疗方案的优化。
尽管他24小时全力以赴,但仍感受到个人、团队力量是有限的。数据显示,我国超过7亿人被近视困扰,干眼症患病率达52.4%,白内障在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80%,每年新增45万盲人。全国眼科医生仅6万多名,需守护14亿双眼睛,医患比不足1:20000。
“在眼科临床,眼科医生一直面临巨大挑战,患者数量极多,每日无法完全查看所有的病例,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解决。”多年前,林浩添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他回忆眼科前辈们的叮嘱:“解决这个问题,让患者看上病、看好病,新一代医生要思考什么技术是我们上一代做不了,而你们这一代有条件做、必须做的。”
“科研必须面向患者最迫切的需求。”林浩添敏锐洞察眼科疾病特点,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眼科诊疗创新的重要方向。自2010年起,他组建医工交叉团队,探索人工智能与眼科的深度融合,2017年开设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门诊。
多年来,林浩添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研发多模态、高清精准的眼部数字成像体系,解决部分致盲眼病发病机制不明、缺乏剖析技术等难题;首创视觉信息基因组技术 Visionome,精准识别早期微小眼特征;推动常见眼病智能筛诊技术落地应用,完成全球首个致盲眼病智能诊断RCT与真实世界研究;构建“识病不识人”的数字面罩技术;探索眼与全身器官信息网络,推动家庭和个体的眼健康自助式、智能化管理。
创新医疗模式
打破“看不见”的诊疗盲区
“同症异病是眼科诊断难点。视力不清晰背后可能是多种疾病导致的结果。”林浩添分享,在自己刚从业时,曾接诊了一位主诉“眼中有虫”的患者。临床中,患者描述这类情形大多是由于飞蚊症引起,但经过详细交流后发现,其描述的虫体移动轨迹与典型飞蚊症不同,最终帮其捉到了这条罕见的活体眼内寄生虫。
这一发现不仅为患者带来光明希望,也让他收获了《柳叶刀》。
他进一步解释,大多数成人眼病是“说得出,却看不见”。白内障、飞蚊症、黄斑病变、视网膜变性等患者在就诊时常会描述看不清、眼前有遮挡或黑影等主观感受,但医生却无法“看到”他们真实的视觉体验,只能依靠描述和经验进行判断。
如何打破这一“看不见”的诊疗盲区?林浩添带领团队联合华为研发了全球首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通过网信办备案的眼科专科大语言模型——ChatZOC。在患者描述眼部症状后,ChatZOC可通过视频模拟的方式模拟还原患者的视觉体验:白内障的“雾样模糊”、飞蚊症的“漂浮黑影”、黄斑病变的“图像扭曲”、视网膜脱离的“黑幕遮挡”……
相较于成人,婴幼儿眼病则是“看得见,却说不出”。孩子太小,无法准确表达不适,但眼病往往已悄然影响其眼部外观,甚至行为模式。
为了破解婴幼儿视功能筛查这一国际难题,林浩添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婴幼儿的动态行为特征数字化,研发出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智能筛查系统。婴幼儿只需通过搭载该系统的手机应用观看3分钟动画,即可完成对16种常见致盲眼病的智能筛查,准确率高达85.9%。这一技术解决了视觉发育关键期婴幼儿因无法表达、难以配合检查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的难题。
“我们现在将移动设备的人工智能采集与监控技术应用于校园中。通过家长的手机端录制我们要求的视频。通过视频可以及时判断孩子的视功能是否异常,以便我们更好地与家人配合,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林浩添介绍。
为超15万群众提供“上门式”筛查服务
从漠河、红其拉甫再到海南岛
70%的眼病患者居住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但70%的医疗资源却集中在城市。如何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在林浩添看来,人工智能的预诊只是第一步。真正“看见患者”,还需要医生和专业眼科设备来到患者面前。
为此,林浩添团队打造了“5G智能眼科巡诊车”,将眼科设备和智能AI筛查系统装上轮子,走遍全国108个城乡地区,从漠河到红其拉甫再到海南岛,为超15万群众提供“上门式”筛查服务。
如今,这辆车已升级为“慧眼移动医院”,实现从筛查到初步诊疗的闭环服务,打通了优质医疗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林浩添团队还研发了手术智能导航评估系统与智能手术机器人,实现眼科手术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微米级精细操作,推动眼科手术迈入智能化新阶段。不仅如此,林浩添还进一步探索建立“空天地海”多平台联动的医疗系统新模式,探索卫星遥感、飞行医院、科考船医疗等新场景,让“中国方案”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真正把医疗服务送到全球更多需要的地方。
节目尾声,林浩添许下“五年之约” :让每个家庭拥有“智能魔镜”,在晨间洗漱时完成基础眼健康检查;在城市10公里范围内设置眼科服务点,在偏远地区实现巡诊车定期覆盖;最终合力建成“中国飞行眼科医院”,服务全国乃至全球。
院内成立了“ZOC跑团”
掀起“科研人员也要自律健康”浪潮
还在学生时代,林浩添就听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咖啡和红牛。”他对此深有感触。
从医生涯里,他常常白天在医院忙碌,空档还要解答患者的问题;晚上八点后电话少了,林浩添便泡上一杯咖啡,开启“科学狂人”模式,常常一工作就到凌晨两三点。
长期“5+2”“白加黑”,身体难免亮起红灯。在身体出现亚健康警告后,林浩添意识到不能靠透支身体换成果,只有积极锻炼,才能确保工作时拥有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思维。于是,他开始主动调整,养成每天跑步的习惯,逐渐变成了“跑步达人”。
不仅自己坚持,林浩添还带动身边同事一同加入,甚至在院内掀起一股“科研人也要自律健康”的运动热潮。在他的带动下,院内成立了“ZOC跑团”,热爱运动的同事们经常约跑,每次5~10公里,有时外地同行来医院开会,会后也一起跑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交流学术。
从“深夜伏案的灯光”到“晨曦中奔跑的身影”,林浩添用自律坚持的步伐奔跑在守护眼健康的征途上,也在奔跑中照亮了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邰梦云 唐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