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纪念日。不久前,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之女拜卡达莫娃,把一批冼星海相关物品捐赠给广州番禺。她希望通过这次捐赠,让这份友谊继续延续下去,成为哈中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新起点。“他的根在这里,关于他的记忆也该回到这里。”
八十多年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战火中来到阿拉木图,在这里留下许多名曲,与拜卡达莫夫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成为中哈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拜卡达莫娃,讲述父亲与冼星海的往事,及其见证的广州阿拉木图友好交流故事。
“这段历史和跨越时空的友谊,已成为传递文化精神、艺术和音乐佳作的纽带,紧密连接着两座城市。”拜卡达莫娃向南都N视频记者感慨道。
冼星海(左)与拜卡达莫夫(右)的合影。新华社发
友谊延续
8月10日,在广州番禺星海公园,年逾八旬的拜卡达莫娃,向南都记者讲述了她的父亲和冼星海、阿拉木图和广州的深厚渊源。
“最宝贵的是冼星海等人的爱国精神。虽然无法衡量或界定,但这一次来广州,我从全新的角度感受到了这种精神。”她说。
这是拜卡达莫娃此次为期七天的中国之旅的尾声。户外行程刚结束,这位八旬老人略显疲惫,但神态依旧从容,她讲哈萨克语时语速平缓,常常面带微笑。
去年,拜卡达莫娃刚刚经历过一场手术,但身体状况并未能阻挡她奔赴广州的脚步,她一心要将与冼星海相关的珍贵物品带回他魂牵梦萦的故土。
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拜卡达莫娃(右)。实习生 吴淑君 摄
1942年到1945年,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年。在那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娃的父亲、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结下了一段跨越国界、历经战火淬炼的友谊。
今年恰逢冼星海诞辰120周年,他故友的女儿将这些承载着深厚情谊的物品,又带回了他的故乡广州番禺。
钢琴家座椅、访问册、家庭档案、通信手稿、回忆记录和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期间创作的手稿与影像……在近日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拜卡达莫娃分享了许多藏品的背后故事。
“这把钢琴座椅是冼星海和我父亲拜卡达莫夫共同使用过的。”拜卡达莫娃介绍说,“我的父亲和冼星海先生经常使用这个凳子,他们坐在上面演奏音乐,或进行创作。所以我称呼这个凳子为‘友谊之凳’,它见证了一首首伟大音乐作品的诞生,也见证了两位音乐家创作的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
捐赠仪式现场。来源:番禺博物馆
“冼星海先生有诸多抗日救亡作品,曾鼓舞无数人奋起抗争,这些作品里有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拜卡达莫娃在捐赠仪式上谈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的爷爷是反法西斯战士,我们家族亲历过战争的苦难。”
在拜卡达莫娃看来,番禺作为冼星海的故乡,是这些珍贵物品最应归属的地方。她表示,把这些珍贵的档案捐赠出来,是想让更多人记得战争的残酷,珍惜如今的和平。
“他的根在这里,关于他的记忆也该回到这里。”她希望人们能通过这些物品,更真切地感受到冼星海的才华与精神,让这份记忆在故土永远鲜活。“现在,我把这份责任传递给番禺人民。相信在这里,这些故事能继续传递善意与力量,就像当年父亲帮助星海那样。”
跨国情谊
在拜卡达莫娃的心中,常常出现在父亲口中的冼星海是一位素未谋面的“家族朋友”。
“对我来说,阿拉木图和广州两座城市非常亲近,因为它们之间有着我父亲与冼星海的友谊。”拜卡达莫娃告诉南都记者,“如今,这份友谊,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之间的友谊象征。”
1942年11月中旬,她的父亲拜卡达莫夫,哈萨克斯坦专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在绿巴扎门口遇到了一个东方面孔的年轻人。
“他坐在手提箱上,抱着小提琴,瘦瘦的、衣衫单薄。”拜卡达莫娃曾回忆父亲向她形容当时的场景。
当时天气寒冷,拜卡达莫夫尝试用俄语或哈语跟他对话,对方却只会用英语或法语回答,两人无法交流。但拜卡达莫夫看出他是个音乐家,需要帮助。“于是我父亲拉起年轻人的手,拿起箱子,把他带回了家。”拜卡达莫娃说。
这个年轻人就是冼星海。1940年5月,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战争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回国受阻。1942年,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却依然找不到回国的办法。
冼星海。新华社发
彼时,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的一部分,也积极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在那段战火纷飞、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里,拜卡达莫夫一家节省物资,热情地接纳冼星海在家中住下。
据拜卡达莫娃此前回忆,当时是冬天,冼星海却仅有一件毛衣。在当时物资极度短缺的情况下,想要买到一件大衣十分困难。她的祖母从朋友处得到一件旧大衣,她把大衣比较新的一面翻过来,连夜一针一线缝好,“她的手指都被扎破了”。
音乐家以音乐回报。
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倾力帮助,让冼星海在异国他乡拥有了一架可以创作的钢琴。在这里,他不仅修改及完成了许多音乐作品,还教授乐理、传授演奏技艺、举办音乐会,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欢迎。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他的作品里充满广东元素。
“几大就几大,大家顶硬上。”由冼星海作曲的抗战歌曲《民族精神》,歌词为广东方言,歌曲反映了爱国将士们誓死抗日、不怕牺牲的决心。
《冼星海全集》中的《民族精神》。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曾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广东话方言唱出这首歌更能表达誓死抗日、不怕牺牲的决心。“方言更接地气,唱出来更有力量、更有气势。”
“我父亲从小受到奶奶的谆谆教诲,将全部身心都交给了国家和人民。” 她向南都记者回忆,“母亲怀着我的时候,父亲一边创作《黄河大合唱》,一边让母亲参与试唱。母亲是第一个演唱《黄河大合唱》的人。《黄河大合唱》是我的胎教音乐。”
作词者陈铭枢的女儿陈佛新也曾向南都记者感慨,“歌词里这么多粤语俚语,不用粤语真唱不出那个味”。
双城友谊
这次来到广州,拜卡达莫娃特意带着学习音乐的外孙女。今年6月,拜卡达莫娃就曾提起过这个计划,“我希望父辈间这份亲人般的情谊、两个国家间的珍贵记忆,代代相传。”
这些年来,拜卡达莫娃多次往返于阿拉木图和广州之间,见证着两座城市友谊的加深,也亲历了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8年,广州星海(国际)音乐季期间,拜卡达莫娃到访广州,当时她提出了希望在番禺建设冼星海大街、拜卡达莫夫街的愿望。两年多以后,她的愿望变成现实。这条路由钢琴、音符等元素装饰,园区内伫立着一座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肩并肩的半身雕像,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他们的跨国友谊。
拜卡达莫娃(左)到访位于广州番禺的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雕塑合像。来源:番禺博物馆
如今,阿拉木图每年都会举办冼星海主题的音乐会。2023年底“纪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友谊主题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此次音乐会上,管弦乐版本的《阿曼盖尔德》这部凝聚冼星海心血的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作品首次在中国的舞台上奏响。
这部作品是由拜卡达莫娃委托巴雅胡诺夫,从冼星海钢琴缩谱形式的《阿曼盖尔德》初稿改编而来。在阿拉木图的那段日子里,冼星海曾反复向拜卡达莫娃一家讲起自己的两个心愿:向自己的家人讲述自己在阿拉木图的日子、把最后的作品带回祖国。
“那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感。我对自己说,‘你终于做到了!’”拜卡达莫娃回想起当年那一刻,仍然激动不已。“冼星海没有回去的祖国,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今年4月12日,在阿拉木图市的“冼星海纪念碑及广场改造升级项目”启动仪式上,阿拉木图市政府旅游局副局长阿比汗致辞表示,阿拉木图与广州同属“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城市,两地在经贸合作、文明互鉴、交通互联等方面潜力巨大,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务实成果落地。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拍摄的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纪念碑。新华社发
此次专程前来捐赠冼星海相关物品的行程,让拜卡达莫娃对广州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以前我没有机会真正融入这样的环境,而这一次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拜卡达莫娃向南都记者坦言,“我由衷地为广州感到高兴,因为这里有这样一群乡亲,他们积极支持文化与体育事业,为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和跨越时空的友谊,已成为传递文化精神、艺术以及音乐佳作的纽带,紧密地连接着广州与阿拉木图这两座城市。”拜卡达莫娃感慨道。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张倩寒
采写:见习记者 李思涵 实习生 吴淑君
编辑:张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