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花钱扔过家具,说明你所在的城市不够Fashion(时髦)”。虽是一句玩笑话,也道出了不少苦衷。如果说是家里装修弄出的那种建筑垃圾,付费给物管或者其他商家处理,理所应当。但是在我们眼里很多质量尚可,甚至觉得蛮新的大件家具,白送都没有人要,最后只能花钱请人上门处理,这就难免让人无语。
笔者之前就遇到过类似事宜,几张大床和沙发什么的问了一圈,邻居不要,线上发免费送人的帖子也没有人要。最后只能从网上找到回收代扔的商家,花了好几百块处理。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家具是全实木什么的,应该还是会有人要或者付费回收。但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流动加速,大件垃圾(如床垫、沙发、家电)的处理难题日益凸显,虽不一定有“800元床垫扔掉倒贴500元”这么夸张,却已经暴露出许多城市在大件垃圾收运体系上的短板——难道真的只有居民自己付费处理一条路?
最近深圳正在试着破解这一民生“槽点”。当地将大件垃圾处理纳入各区财政预算,通过政府采购第三方服务实现免费收运。例如,坪山区2025年投入51.36万元专项经费,覆盖全区床垫、沙发等废旧家具的处理。全市设立4500个专项垃圾暂存点,覆盖住宅区、城中村及学校,居民仅需将物品搬至最近的暂存点或联系物管,即可由专业企业免费清运。而早在2018年,深圳便上线过“深分类”微信预约平台,物管可通过系统一键预约免费上门回收,清运企业通过GPS优化路线,避免空载浪费。
当然,大件垃圾在深圳并非一扔了之,而是通过专业拆解实现95%以上的回收率。处理中心采用破碎机、除铁器等设备,将木材、金属分拣后用于再生材料生产,剩余部分焚烧发电。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8.5%,日均回收量超1.1万吨,大件垃圾的资源化显著降低了填埋场负荷。这种“变废为宝”的闭环处理,契合“无废城市”的低碳目标,也减轻了末端处理压力。一句话归总,深圳通过财政托底与全域覆盖的公共服务,智慧化预约与集约化收运,实现了大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与低碳处置。这种“政府买单、全民共享”的模式,可从根本上消除“代扔费”乱象,体现了公共服务的普惠性。而相对比德国、日本等付费预约、购买“垃圾票”的繁琐流程,深圳的集约化直运模式显得更高效。
这一模式也给其他城市提了个醒,深圳的经验表明,大件垃圾治理需跳出单纯市场逻辑,转向“政府主导+技术赋能+全民参与”的综合治理。否则低值回收物必然无人问津,迫使居民承担高额清运费。另外,管理上也得注重可行性和居民参与性。例如,有的城市虽推出过相关政策,但需居民先将大件垃圾自行运送至指定的个别处理点,这不禁让人哭笑不得。当然,深圳模式也还有提升空间,例如目前“深分类”平台仅限物管预约,个人用户还需依赖物管中转。而对于流动人口,如搬家频繁的租户群体,临时投放点或应急热线还需加强。
瑕不掩瑜,从“付费代扔”到“免费回收”,深圳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正在将大件垃圾这一“城市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其核心启示在于,通过城市公共服务兜底来解决低值垃圾问题。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获得感,更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和碳中和目标实现。未来,若能进一步开放个人服务渠道、强化数据驱动,相信市民的体验感可能会更好。 □魏敏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