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以“书香湾区,阅见世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南国书香节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馆B区隆重举行。本届书香节特别推出“粤侨文化展”展区,采用“双展(侨批展+图书展)”的形式,紧密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广东省出版单位华侨华人研究方面的精品出版物以及潮汕、五邑、梅州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侨批,系统呈现粤侨文化的历史底蕴、创新活力与传承价值。
展区还邀请多位华侨华人、侨批研究的专家学者,于8月17日共聚“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烽火传书赤子心”论坛,畅谈“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中蕴藏的华侨丹心。该展由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承办,暨南大学出版社协办。
“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烽火传书赤子心”论坛现场。
粤侨文化展:呈现粤侨文化的历史底蕴、创新活力与传承价值
南都记者了解到,“粤侨文化展”位于南国书香节展区国际馆内(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馆B区10.2号馆),包括精品出版物展和侨批主题展。
精品出版物展集中展出广东省多家出版单位华侨华人、侨文化相关精品出版物200余种,其中包括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华侨史文库”、广东教育出版社“‘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史话丛书”、花城出版社《侨批中的党史》《平安批》、岭南古籍出版社“华侨汉文著作集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南亚华侨史丛书”、岭南美术出版社《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中山大学出版社《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40年》、暨南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近现代侨批、侨汇与侨乡经济社会研究丛书”、汕头大学出版社《麦保尔捐赠侨批档案萃编》等精品力作。有些入选国家级主题出版重点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等。
侨批主题展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展品以“战火家书+历史证物”双线交织为特色,既呈现侨批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文献价值,更凸显粤籍华侨“纸短情长、家国同担”的精神内核。
侨批主题展展品以“战火家书+历史证物”双线交织为特色。
侨批(海外华侨银信),于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回溯烽火岁月,数百万粤籍华侨远隔重洋仍心系家国。14年抗战期间,他们通过侨汇、捐款、救国公债构筑起“抗战输血管”,更在绝境中开辟生死邮路,让侨批穿越炮火抵达故乡。
据悉,本次展览展品得到了广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梅州市客侨博物馆、台山三益银信馆等广东省内馆藏及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共展出49份批信。这些侨批以大众日常的书信往来的视角,呈现出了抗日战争背景下,民族遭受的苦难,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赤子之心。它们既是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也是广大海外同胞心系祖国、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既有“田园出卖搬迁他乡”的无奈抉择,也有“柴米甚高贵日甚一日”的民生维艰;既记录着“日军常来欺凌我国,四处放掷炸弹”的暴行,更承载着“逢有便呈上国币”的血脉情深。字里行间,既有对“弱肉强食”世道的愤懑控诉,又饱含“似(俟)其打倒日本奴”的坚定信念。这些侨批文献以民间书信为载体,客观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从内容来看,既反映了战时民众承受的经济负担、生活困境及日军的侵略暴行,也展现了海内外同胞相互接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献史料意义。
专家论坛:阐释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卓越贡献
8月17日,“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烽火传书赤子心”论坛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馆B区1号会议室举行。论坛邀请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烽火岁月中的侨批往来,系统阐释华侨华人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卓越贡献;深刻解读侨批文本的丰富内涵,彰显字里行间蕴含的家国情怀,凸显华侨爱国爱乡、拼搏进取、诚信守诺的宝贵品质。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认为,今天的论坛不仅是一次文献的展示、一次学术的研讨,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至暗时刻,抗战烽火岁月,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始终如繁星闪耀。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致辞。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国雄的讲座标题是《华侨华人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意义》,基于中国的“二战史观”视野,透过侨批,聚焦华侨华人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深层动因,展示了14年烽火岁月中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战斗的丰功伟绩,“有国方可言家”,“世界正义和平”是他们坚守的信念。华侨华人的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中国“二战史观”的整体性和人类道义关怀,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国雄发言。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根据丰富的潮汕侨批资源,从潮汕华侨、水客、侨批局的视角挖掘潮汕华侨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与贡献。例如一份1931年12月21日海外寄汕头的侨批,批封上就盖有“同胞快醒,实用国货”的宣传戳;海外华侨曾仰梅,利用振盛兴批局经营者的身份,响应号召,积极发动亲戚及侨胞募捐,全力支援祖国抗日战争,该批局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通道和联络点。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发言。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介绍了抗战全面爆发后广东侨乡两条重要生命线:香港—沙鱼涌汇路与“驼峰航线”。香港—沙鱼涌汇路在广东侨乡因日军封锁沿海而与海外联系受阻时,以沙鱼涌邮局作为国际邮件转运中心,维持着中国与世界40多个国家的国际邮件互换,成为侨汇进入广东侨乡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驼峰航线”则为1942年到1945年中美两国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克服航线上的恶劣气候和复杂地形,运输大量物资,牺牲惨重,为支援我国的东方战场作出重要贡献。从这两条生命线上传递的侨批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侨与家乡侨眷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彰显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梅州市客侨博物馆馆长魏金华发言。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明欢总结指出,“侨批”作为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早已超越了普通书信的意义。批信内容还原了无数跨国家庭真实、立体、完整的生态,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家”与“大家”血脉相连的共情。而侨批背后那张密如蛛网的运营网络,堪称“笃信守诚”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好这些文物,并加强研究。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明欢发言。
此次活动中,广东省出版单位向广州国家版本馆捐赠参展图书一批、汕头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柯镇清等藏家向广州国家版本馆捐赠侨批500份。论坛现场举办了捐赠入藏仪式。
论坛现场举办了图书及侨批藏品捐赠入藏广州国家版本馆仪式。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黄真
图片由广州国家版本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