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明日之光”:起底孤独症男童命丧研学背后的行业乱象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8-18 11:55
图片

8岁孤独症男童小凯走失5天后,遗体在大理苍山的一处山涧被发现。事发前,他离开父母,独自参加了一家名为“明日之光”的夏令营。悲剧发生后 ,人们才得知,这竟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组织的研学活动,监管备案全无。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打着“自然疗法”“森林疗愈”的特殊教育研学营不在少数,且价格不菲。针对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有机构两个月的学费超过4万元,暑假夏令营每天收费数百元。工作人员说,机构虽设置了幼儿园、小学的课程,但“政府没有给我们办学资质”。还有机构称,“工商注册是文化传播类的社会企业。”

一名孤独症患儿家长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此类户外研学机构在圈内较为常见,“自然疗法对孩子的专注力、身体协调有所帮助”。但小凯的悲剧,敲响了警钟。国内首家民办非营利孤独症儿童教育服务机构负责人提醒,户外、上山并不是感统训练或干预的必然要素,反而对训练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期的照护者往往难以熟练应对不同患儿的行为”。

图片

关于小凯的寻人启事。

8岁男童命丧研学之旅

8月13日,8岁孤独症男童小凯的遗体,在大理苍山的一处山涧被发现。

救援人员透露,遗体被发现的地点需要沿着近90度的陡坡索降。由于疑似失温,孩子的衣服已经全部脱光,散落在旁边。反常脱衣是在失温严重的濒死阶段,一种生理机制失控的表现。

走失前,小凯参加了当地“明日之光”夏令营的登山活动。涉事机构介绍,这是一个专门接收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等特殊问题儿童的夏令营,其户外课程“老师配比接近1:1,而且整体以男老师为主,由专业体育老师等人组成,以增加孩子的阳刚气,全面提升孩子的胆量、勇气和自信” 。

看起来“安全、可靠”的研学之旅,却发生了意外。

图片

走失前的小凯(左)。

8月9日,大理市公安局接到报警求助:一名8岁男童在大理市大理镇阳和茶厂附近走失。大理市立即组织公安、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应急、林草、“苍山卫士”及大理蓝天救援队、大理山地救援队等救援力量,到走失地附近开展搜救。

苍山连续下雨,小凯走失地附近区域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数百人翻遍苍山,参与救援人数不断增加,搜索范围一步步扩大,无人机在山林间穿行,热成像仪穿透茂盛的植被,其母亲的录音在山中不断回放。随后,父母也赶到了现场协助搜救,但最终没有等来好消息。

8月13日,大理市“8・9”搜救工作组发布通报,救援人员在大理镇清碧溪北侧山涧发现走失男童,已无生命体征。经现场勘验和综合调查,排除外力损伤致死,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 

涉事夏令营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夏令营的带队老师从事发当天起一直在现场协助搜救。公安机关已经做过笔录。该夏令营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活动期间仅有带队老师与营员同行,家长不参与陪同。

然而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体育产业发展科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透露,涉事夏令营“明日之光”背后公司是一个家政服务公司,并不是培训学校,没有在教育培训监管科做过登记。 南都记者查询获悉,位于该夏令营所在地址注册的一家公司经营范围确为家政服务。

8月14日,大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夏令营机构展开调查。

多家机构自称没有资质

在社交平台,南都记者发现,一些针对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夏令营、培训机构仍在发布招生广告。一所同在大理苍山附近的培训机构在秋季招生信息中特别提到有“自然疗愈环境”这一教学特色,招收4至15岁孩童。 

该机构老师向南都记者介绍,机构会针对孩子的特点开展教学,每天9时至17时是托管时间,每月收费7000元。

培训内容中包含一些固定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每日晨间,需要背着书包前往机构一公里外的山泉取水点打水。机构老师介绍,取水点其实也在村内,附近都是住宅区。沿途的环境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天然的感统基地”,通过负重徒步、取水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得到锻炼,更好地融入社会。 

每周固定有一天开展户外徒步活动,机构承诺“一对一”照顾孩子,且“去的地方都比较安全”。她还介绍,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开展户外活动前,机构会向家长、孩子提供图文形式的计划书,其中包括各类安全注意事项,并报备参与活动志愿者的照片姓名,“我们每次去户外都要提前踩点、拍照”。

但这名老师坦言,自家培训机构“没有办法在教育局注册,工商注册是文化传播类的社会企业”。

当地规定如何?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体育产业发展科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正规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开展研学活动需要通过一系列流程。学校开展户外研学活动前需要和当地教育部门进行备案,并提前准备安全预案和应急预案,符合相关要求才能正常开展。

他表示,“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接受审批的主要分为三类: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

图片

有机构以“森林疗愈”为特色进行宣传。

另一家在云南昆明的同类培训机构则以“森林疗愈”为特色,不仅招收特殊儿童,还招收普通儿童。针对孤独症等特殊儿童,两周试课费用约8000元,两个月学费超4万元。暑期夏令营,每天收费数百元。 

工作人员介绍,机构比较重视户外运动,会根据情况组织徒步活动,“我们机构就在一个村子里,属于一个森林学校,环境也比较好,斜对面差不多30米就可以爬山。”她说,爬山过程中还会开展研学活动,锻炼孩子们的触觉嗅觉等,“例如认识植物、小昆虫”。

关于安全问题,这名工作人员称“我们只做一对一”,并表示徒步的山体也并不难行。

该机构的一名特教老师同样表示,机构虽设置了幼儿园、小学的课程,但“政府没有给我们办学资质”。

悲剧敲响行业警钟

孤独症儿童家长刘女士告诉南都记者,按照以往的经验,部分带孩子来参加特殊教育机构干预的家长,不会特别留意机构的教育资质问题,“可能比较在乎学费,以及学习内容对孩子有没有帮助,最多了解一下老师专不专业” 。

小凯在研学途中遇难一事,敲响了警钟。

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家、广州市政协委员郑子殷指出,特殊儿童户外研学相比其他教育形式,更需要专业资质和教育行政许可。

图片

“明日之光”宣传单。

郑子殷表示,“明日之光”以家政公司名义开展研学,未取得教育许可,属超范围经营。此举违反了《教育法》关于教育机构设立需审批的规定,符合《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中“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的情形等。

郑子殷向南都记者介绍,依据《民法典》,“明日之光”需全额赔偿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及精神损害赔偿;行政上,因超范围经营和未经审批开展培训,将面临退还费用、警告、罚款等处罚,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责任人也将被处分。

郑子殷提醒,从法律属性看,“研学”属于“教育服务”而非“旅游服务”,这一定位决定了特殊儿童研学的安全保障必须更严苛。

2022年,《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出台,研学旅行指导师作为新职业被纳入其中,实现研学带队教师的身份认证有据可查。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要求强化研学旅游安全管理,旅行社应选择具备资质的供应商、合作商;与具备研学旅游资源的机构开展合作应注意其是否具备开放条件和接待服务能力。应对研学旅游产品进行安全评估,不得将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纳入研学旅游产品等。

小凯在苍山遇难,引发社会深思。

《检察日报》发表评论称,首要的是弥补制度空白。现行《研学旅游服务要求》虽为行业通用标准,却缺乏针对特殊儿童的专门规范。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安全意识薄弱、自护能力欠缺,风险感知与表达能力也截然不同。

例如,孤独症儿童可能在社交和语言上存在障碍,遇险时非但难以呼救,反而可能因恐惧而躲避陌生呼唤,大大增加搜救难度。用一套“万能”标准应对所有儿童,看似合规,实则忽略了关键风险点,甚至可能因“安排错位”引发事故。“因此,必须建立起针对特殊儿童的专门准入、照护与安全标准,且标准必须更严苛、更细致,从源头上强制研学机构将‘精准适配’落到实处。”

“治疗并非单纯走出去”

听到小凯出事的消息,同为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刘女士感到很可惜。 2024年冬天,她曾带着孩子前往大理,参加当地的孤独症干预机构。一位在“明日之光”的家长邀请他们去机构参观,她听了讲座,也参加了一些活动。

刘女士告诉南都记者,特殊孩子的家庭多数需要一个人辞职在家,全年带小孩,来到新环境,有特殊教育老师帮忙带小孩,也轻松一点,“如果城市里的机构干预效果不好,换个环境、换个心情,家长也可以放松一下”。

她最终没有选择“明日之光”,“这家每天爬山,我选的那家可能一个星期爬两次。”

这些研学机构大多打着“自然疗法”“森林疗愈”等旗号,实际效能如何?

刘女士说,此类户外研学机构在圈内较为常见,针对孩子的短板设置课程,带孩子开展户外活动,更亲近自然环境。“这类自然疗法,我是认可的。因为一些特殊儿童存在感统失调,走那些比较有难度的路,对他们的专注力、身体协调都是有帮助的。”

图片

研学机构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取水。

“户外、上山并不是感统训练或干预的必然要素。”国内首家民办非营利孤独症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执行主任孙忠凯告诉南都记者,与自然接触,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会有一些改善,“但是,选择户外还是户内活动的方式,其实是依据孩子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户外、山地等特殊环境,反而对训练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孙忠凯表示,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正确地理解孤独症孩子的特殊性,比如易走失、沟通存在障碍等,“对于风险控制,需要作更深入的准备”。

孤独症的谱系性使得治疗师的任务更为复杂,短期的照护者往往难以熟练应对不同患儿的行为。他对南都记者说,面对患儿的活动设计不能使用同一个标准,这就要求照护者对每个孩子的情况比较熟悉,且有特殊教育背景。“因为孩子在面对突发情况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入的了解,否则活动的风险会很大。”

《2022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人员有10万人,其中残联在册的康复师有2.3万人,与患病儿童的比例约为1:130,其中能提供高质量服务即持有国际认证干预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国内目前仅有1000人左右。 

“孤独症属于社交障碍,如何给患儿提供沟通支持十分重要,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走出去。”孙忠凯说道。

出品:南都即时

统筹:向雪妮 韦娟明

主笔: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李思涵

采写:实习生 王新瑞 见习记者 李思涵 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编辑:韦娟明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社会记录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