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批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简称“华农林风学院”)的师生来到广东省河源市凤安镇竹塘村,探索“红色+绿色”的党建引领乡村绿化新模式。学院师生为当地提供林木遗传改良方案,聚焦技术攻关,为竹塘村提供桃金娘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
不只在竹塘村,华农林风学院师生的身影出没于广东的各大角落。他们有的拿着设计方案,研究着村里面的小公园应该怎么建、种哪些苗木;有的来到油茶林,手把手教农户如何嫁接以及养护……他们的工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华农林风学院荣获“广东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打造党建+生态模式
以学科优势支撑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2023年,《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发布,为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划定了“路线图”。
据华农林风学院院长、教授何茜介绍,为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绿美广东六大行动”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学院党委组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1+6+N”工作专班(即1个工作专班,下设6个行动组,每个行动组成立N个技术支撑团队),以书记、院长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分管副书记、副院长整合优化、督促落实;学科负责人联动协作、各司其职,探索创建了“党建引领-支部联动-全员参与”一体化联动的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服务“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相关工作,并围绕绿美广东“六大行动”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学院学生参加清远市的“青年林”植树活动。
“我们就是要让党建工作落地生根,带动学院三大学科、九大专业发展,为绿美广东贡献力量。”何茜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院党委之所以提出“党建+生态”模式,初衷是将党建与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相结合,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据了解,林风学院涵盖林业、草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多个专业及学科方向,具备“从规划到种管养,再到产业转化”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这使其在参与绿美广东建设时得以进一步发挥专业的优势。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的45位专家受聘成为广东省林业局技术支撑团队,深度参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乡村绿化等工作;联合风景园林、规划、林业多学科专业力量,编制《广东省村庄绿化技术指引》《广州市乡村绿化技术指引》等文件,为全省乡村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何茜(左一)在珠海指导绿化工作。
此外,专家团队深入广州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良明村等4个行政村,挖掘生态与产业资源,形成产业发展报告,同时以“永根科技站”为载体,为乡村生态发展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撑,真正将党建凝聚力转化为生态建设的推动力。
专业力量赋能乡村绿化工作
解决“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问题
作为广东全域绿美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以乡村绿化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县镇村绿化攻坚突破,以森林城市创建和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为载体,系统整合沿线森林、湿地、古树、古村落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拆违还绿。
而何茜与学院的师生也深度参与了乡村绿化的工作过程。她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过往的乡村绿化实践中,“认知误区”与“技术短板”是两大核心痛点。不少地区将乡村绿化等同于城市绿化或山地造林,忽视乡村立地条件的特殊性;同时,部分区域存在“重种植、轻管护”的问题,导致绿化成效难以持续。
另一方面,绿美生态建设不仅要求“绿”与“美”,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也要发挥产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让乡村绿化更多地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如果让村民选择,他们会偏向种果树,那么我们就要把果树的种植采收和乡村旅游、康养、森林食品等方向结合起来,从生态和产业两条并行的线路去带动林业生产。”何茜说。
林风学院专家开展镇村绿化技术培训。
对此,林风学院以科技为抓手,构建从“人才培育”到“规划设计”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人才培育方面,依托“1+6+N”工作专班,学院在广州、佛山、清远等地开展乡村绿化规划、古树名木保护、“美丽庭院”建设等专题培训100余场,累计培训技术人员7000余人次。
在乡村生态价值与产业潜力挖掘方面,学院为河源市、梅州市、佛山市等60余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提升规划提供了绿美“施工图”。例如,在梅州五华县黎洞村规划中,结合“两山夹岸育村,浅水溪流绕田”的自然禀赋,设计出了“溪流山野间,茶香黎洞里”的生态旅游路线,推动“生态 + 文旅”融合发展。
而针对“种什么”的问题,学院选育桉树、油茶、紫薇等本土良种,其中“粤华1号”“璠龙3号”“璠龙5号”油茶良种,解决了广东本土油茶良种匮乏困境,每亩可带动村民增收2000余元;针对“怎么种”“怎么管”的问题,转化“航天宝”微生物菌剂、松材线虫防控技术、马尾松角胫象引诱剂等成果,推广“害虫信息素防控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智能化监测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筑牢生态屏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广东地域生态禀赋差异显著,北部山区、南部沿海、珠三角城区等区域面临的绿美需求各不相同,林风学院通过“先调研、再定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方案,让绿美建设贴合地方实际。
何茜举例称,在珠海海岛地区,考虑到风大、土壤盐碱化的立地条件,学院的专家选择放弃高大乔木种植,转而推广本土勒杜鹃,打造了“海岛花海”景观,并配套指导“花海 + 摄影”“花海 + 民宿”产业,花期游客量较此前翻倍。
在韶关山区,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联合中科院地理所、当地企业研发黄精虫草片等康养产品,发展“林下种黄精”的林下经济,让山区资源转化为增收资本。
而在茂名电白,针对沉香产业“分散化、作坊式”的短板,学院组建“沉香科技小院”,从种苗选育、针刺结香技术到产业链规划全程介入,推动当地沉香产业形成集群发展的格局,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树立典型激活城乡居民绿美建设热情
未来希望助力广东打造“林业强省”
绿美广东建设的核心是群众。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林风学院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工作中采用“示范引领+技术兜底+情感联结”的方式,有效发动村民、居民从“被动观望”转变为“主动参与”。
在乡村层面,学院先后组建146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987名师生深入51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乡村绿化、乡村治理等调研活动,编撰《关于高质量推进乡村绿化的建议》,将村民需求融入方案设计。
其中,针对调研当中了解到的村民“偏好短期效益树种”的诉求,学院推出了“果树 + 珍贵树种”搭配模式,即房前屋后种植荔枝、龙眼保障短期收益,村边山地种植红锥、楠木留存长期生态价值;同时,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剪枝、施肥等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清远连南等地村民因油茶产量提升,主动上门寻求技术支持。
何茜还透露了一个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小窍门。“我们在当地要树立一个典型。一旦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且有了效果,其他村民也会积极地跟进。”她表示,通过树立典型,会带来一个人带动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村,甚至通过一个村带动周围的村子来共同发展事业。
而在城镇社区,林分学院以广州旧南海县社区窗阳台绿化示范项目为突破口,破解“居民绿色意识薄弱、种植空间有限、管养能力不足”等难题。团队先通过调研了解居民、商户需求,再免费提供种苗并手把手教学管护技术。项目实施后,30户居民、31家商铺及2家集团单位主动参与。
学院指导的广州旧南海县社区窗阳台绿化示范项目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社区一位酷爱打牌的大妈在参与后,转型成为“绿植管家”,不仅有效带动邻居共同养护,还让社区窗台成为“网红打卡点”,成功唤醒居民的绿美热情。
当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广东以高水平生态保护营造高颜值生态环境,创造高价值生态产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底色。而对于未来的规划,何茜表示将继续聚焦“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核心目标,进一步深化绿美广东服务,同时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广东是个林业大省,但是林业产值在经济贡献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更大。”她认为,林业产业需要找准发展的方向,例如挖掘南药等特色资源,在养生饮食、文旅等方向发力。“我们可以打造更多具有广东特色的品牌,推动林业产业产值提升,助力广东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跨越。”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林卓仪
受访者供图